小麦
不过,好景不长。公元前131年(汉元光四年)的四月,原本应该现已快到立夏,成果突降酷寒,霜冻冻死了草木;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原本现已是春耕时节,成果“三月水冰,四月雨雪”,直接导致当年产生粮荒,“关东十余郡人相食”(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关于酷寒的记载,到了王莽时代愈演愈烈。公元16年(新莽天凤三年)二月,关东的大雪深达“一丈”,栽种的竹柏都冻死了;公元17年(新莽天凤四年)八月,王莽为显现威望而铸造威斗的那天,却突降大寒,百官人马中,有人直接冻死(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王莽时期的这场酷寒,还仅仅序幕。到了东汉末年,气候再度转冷。公元183年(汉灵帝光和六年)冬,北海、东莱、琅邪等郡,连水井中都结了厚达尺余的冰(宋·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也正是在这一年冬季的酷寒饥馑中,“太平道”张角与徒众谋定,次年三月五日揭竿而起。
据竺可桢《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开始研讨》
这场酷寒,拉开了我国长达约400年的冰冷气候时期的序曲,这是整个地球的冰冷时期,比起明末的小冰河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白雪和冰冻,也成为400多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割裂、北方族群侵略“五胡乱华”时代的协奏。
在这冰冷而干旱的时代里,“保岁易为,以备凶年”的大豆,再次踏上了扩张之路。
02 大豆的“衣冠南渡”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率军西征割据汉中的张鲁,兵至阳平关。曹军要跳过险恶的秦岭运送军粮,明显困难重重。为了支撑后勤线,曹军在关中抢收豆麦作为弥补,但仍然仍是遭受粮食危机(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群传》)。
公元257年(甘露二年),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刚刚掌握朝廷大权的司马昭,率军声称50万,东征平叛,在淮北区域就地搜集军粮,每个战士都得到了三升当地仓储的大豆(房玄龄等·《晋书·文帝纪》)。
一向到公元479年(孝文帝太和三年),在北魏西北方向的雍、朔二州,以及袍罕、吐京、薄骨律、敦煌、仇池镇,还在这年的七月降下大霜,大致许多的大豆冻死(北朝·魏收·《魏书·灵征志》)。
而在南朝,气候的转冷也利于南边大豆栽培面积的扩张。跟着北方移民的迁徙,大豆也随之“衣冠南渡”。在江西九江,隐居的陶渊明,便整日于诗酒相伴下,种豆南山。
老练大豆植株田间Field of ripe soybean 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