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结尾:煮豆燃豆萁
浊世之下,在王公贵族们的餐盘中,豆饭藿羹好像也是一种常见的、能让他们慨叹到人生的食物。
公元220年(曹魏黄初元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逼禅让,曹丕称帝。因为惧怕那个“八斗之才”又有政治志趣的弟弟觊觎帝位,曹丕想方设法要除去曹植。
在同胞手足相残的悲愤中,曹植写下了那首后来被认为是七步之内作成的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认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从春秋到战国,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这片土地上的公民,又何曾不像雨后春笋的大豆相同,焚烧自己的生命,在滚烫的金釜中翻滚沉浮,喂食出一个一个强盛帝国,又颠沛于一个一个喧嚣浊世。当他们本应该料理铁犁的手紧握起刀枪,在漫天的飞沙或冰雪中,兴起一生的勇气齐步踏向敌阵的时分,才会发现对面站立着的,原本也是和他们相同同根的低微生命。
参考材料
春秋史 顾德融 朱顺龙
战国史 杨宽
汉代农业 许倬云
先秦人口研讨 焦培民
大豆在我国的前史变迁及其动因探求 石慧 王思明
试析东周时期饮食结构的演化 肖帅
先秦两汉农业开展过程中的作物挑选 刘兴林
先秦时期赵国农业开展方针与魏国、秦国之比较 刘书增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豆出产和地域散布 刘磐修
“菽粟缺乏,末生不由,民必有饥饿之色”(《管子·重令》)、“圣人治全国,使有菽粟如水火”(《孟子·尽心章句上》)、“耕家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墨子》)……这些君主治国的战略教材中,主粮结构俨然现已完结改变,大豆乃至位列在粟之前,成为各国保证大众民生、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之一。
从三家分晋,到张仪游说韩国,地处七国中心的魏国、韩国产生的改变,正是我国大地上的巨大革新的典型描写:
大豆作为一种对土地要求不高、还能改进土壤,子粒可以做主食、豆叶可以做配菜,尽管口感不太好但足以果腹的作物,在各国敏捷推行开来。至少在关东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区域,大豆的栽培现已非常遍及。大豆的栽培面积据预算,五口之家可达25%,八口之家更是或许到达40%(《氾胜之书》:“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记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
此外,跟着铁器、牛耕,以及漳水十二渠、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灌溉系统的开展,进步了出产力,粮食产值也逐步进步,各国的人口数量也直线上升。
春秋战国诸侯国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表。材料来历:《先秦人口研讨》,焦培民。
据估计,西周操控的疆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00余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总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春秋时人口数量约为1400万,而到战国末年,人口数量更是到达了3000万。以人口密度较高的三晋区域为例,春秋时晋国的面积约为27.2平方公里,人口数约为250万,而到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三国,人口别离到达了400万、350万和150万,人口密度大约是春秋时的3.5倍。
跟着人口的增加,在魏国,因为民居地步许多,一度连养牛牧马的空位都没有了(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三》)。在东边,齐国的人口密度,也到达了春秋时的约2.6倍,仅在齐国临淄城中,就有七万户人家,是个“联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接踵”的繁华都市(《晏子春秋》)。
齐国临淄城微缩模型
但是,如此高速的人口增殖背面,许多新增人口的日子水平,却陷入了更加悲苦的地步。因为先秦时代人们还不了解大豆的营养价值,制作方法也主要是粒食,只能和着大豆叶子熬的羹当粗粮吃。数以千万计拿大豆叶子下豆饭的布衣,被称为“藿食者”,由大豆喂食的他们,被卷入这个庞大的时代,成为诸侯们追求国力强盛、从而攻城略地、一统全国的战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