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兵出汉中能成功的底气在哪?诸葛亮为何屡屡失败?差别在哪?

2020-12-12 21:40:05 作者: 韩信兵出汉中

历史上,西汉开国时的韩信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曾从汉中出动戎行关中,诸葛亮显然是想走和刘邦一致全国时相同的路途,可为何韩信成功了,诸葛亮却失利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说,抛开网友们常讨论的韩信和诸葛亮的个人军事才干比照、战术比照、曹魏及蜀汉的实力比照等不谈,从韩信、诸葛亮分别对刘邦、刘备做的规划中就能找到答案。

在韩信被刘邦拜将后,两人有那么一番说话,一般称之为《汉中对》,在这次说话中,韩信比较具体地论述了汉军进攻关中之地,能很快且轻松拿下的根本原因,《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的原文如下: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行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一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渎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三个观念,其一,项羽留在关中看住刘邦的章邯、董翳、司马欣三王根本现已废掉了。他们本为秦将,却没能在项羽的残酷压力下保住家园和子弟兵,眼睁睁看着数十万子弟兵被坑杀,关中的军心、民意不能为他们所用。

其二,刘邦在关中的名声很好,由于在他最早攻进关中时,沿途鸡犬不惊,还对关中大众约法三章,保住了社会秩序的安靖。反观项羽,一进入秦都咸阳,就开端搞破坏,掠夺一把后就走了,留下一堆烂摊子,关中老大众对其咬牙切齿。《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其三,最初,诸侯分兵攻击关中时,名义上的皇帝楚怀王熊心和诸侯们有约好:“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进入关中,在全国人心中,关中本就应该是刘邦的。是项羽不守约,强行把刘邦赶到蜀中,假如刘邦攫取关中,除项羽外,其他诸侯是不会说什么的。

在韩信看来,汉军出汉中兵进关中,有军心、民意,包含全国诸侯们的同情心在手,算是大势在我,再加上韩信天才般的领军才干和自傲,攫取关中是垂手可得的事,实践上也是如此,当汉军建议进攻后,只用了三、四个月,就彻底搞定了关中。

再来看诸葛亮的规划,四百年后的诸葛亮在刚遇见刘备并承受调查时,也做过一番《隆中对》,其间,尽管没有具体的对关中之地的策划,却有对整个全国的策划,但关于包含关中在内的北方区域为啥要欢迎刘备,只要大而化之的政治宣言,原文如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豪,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全国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大众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这段话里,包含关中等北方区域的老大众为啥要欢迎刘备?诸葛亮说的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所以:“大众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其实便是忽悠,和韩信描绘的汉军出关的政治优势,以及面临的毫无斗志的三秦戎行比较,没有一点实践意义。

曹魏不比项羽衰弱,那位楚霸王都没有搞什么军令、政令上的一致,治下其实是一盘散沙,曹魏是一个有一致政权的国家,到诸葛亮正式北伐时,通过曹操几十年的运营,北方区域的大众和豪族,大多认可了曹魏的控制,关中的魏军不会如章邯、董翳、司马欣那样一触即溃,会拼死反抗蜀汉戎行,熬到援军到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