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孟子不受后世帝王待见?他的这一思想才是根源所在

2020-12-13 16:56:37 作者: 为什么孟子不

一起,孟子还以为:

以暴力手段吞并土地是下下之策,应该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实施仁政,争夺民意皈依,不战而胜。只需上一任善良,既能“仁者无敌”。

在价值观方面,孟子的思维亦非常共同。

孟子建议“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以为:

礼义是束缚人类行为的底子,绝不可由于优胜的物质条件背离做人之本。在面对生命与礼义的挑选时,亦要挑选后者。所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那么,为什么孟子思维不受后世控制者待见呢?

要害就在于孟子发起民本的一起,还建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将公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二位,九五之尊反而屈居二者之后。

在现代人看来,孟子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领导人应该以保护公民为底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关于封建控制者而言,这种思维无疑有僭越之嫌,且较为僭越。

封建控制者往往以王权神授的旗帜控制万民,进行集权控制。既是集权,天然不会忍受公民具有推翻政权的权利。

正因如此,《汉书》才将《孟子》放在诸子略中,将其作为子书,并未将《孟子》提高到足以与《论语》等名著对等的高度上。

听说,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孟子》还被朱元璋进行了很多删减,想来多半是“民本思维”触了独裁者的霉头所造成的。

参考资料:

【《尚书·五子之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