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三国演义》的“春秋特征”及其成因

2020-12-14 10:34:44 作者: 胡伟:《三国

《春秋》“大一统”的思维在《三国演义》中也时有体现。诸葛亮《后出师表》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卑躬屈膝,实践上便是《春秋》“大一统”的展示。而魏、吴两方也都体现了他们巴望一统的激烈期望。曹操所赋“周公吐哺, 全国归心”的诗句表达了对全国一致的期盼;鲁肃也建议孙权“威德加乎四海,总括神州,克成帝业。”[14]289《春秋》倡言的“大一统”实为魏、蜀、吴三方一起的方针寻求。

(二)《三国演义》的“春秋笔法”

鲁迅《我国小说史略》说“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现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15]97。《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榜首部前史演义小说,作者选用了爪牙的前史文献,首要是《三国志》及裴注,之外还有《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但罗贯中关于这些文献资料,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一番改造。有时,罗贯中的改动极端细小,乃至只要一个字的差异,但正是一个字的差异却往往寄寓了不同的褒贬颜色,是作者费尽心机之处,值得读者细细加以比较、玩味。可以说,罗贯中是深得一字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精华的。

比较典型的是小说榜首回中曹操进场的一段描绘: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浊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这一则资料选用的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裴松之的注文[16]2。但裴注原文中记载曹操听到许劭点评后的反响并非“大喜”,而是“大笑”[14]5。“大喜”与“大笑”,一字之差,并且意思看似相同,但其内在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大笑”反映了曹操性情豪爽,或许关于许劭的点评不以为然;而 “大喜”却体现了曹操赋性狡猾,早年既已立志成为 “浊世之奸雄”,许劭的言语正中下怀,故而“大喜”。“大喜”与“大笑”,作者只改动一字,却清楚地展示了关于曹操的贬低斥责之情。

与诗文比较,我国的小说是一种较为晚熟的文学办法。明代从前,小说被视为史书的附庸,人们很少从独立文体的视点去发明和谈论小说。加之我国史学的兴旺,因而爪牙小说家在发明时,往往自觉或许不自觉地运用史官的笔法。如干宝自身就有 “良史”之誉,其发明《搜神记》寻求的是“事不贰迹,言无异途”的史家笔法[20]。唐代刘知几《史通》从前提出史家应具有“三长”:才、学、识[21]。后章学诚又加了“一长”:德。才、学、识、德为史家“四长”。而由《三国演义》可以看出,罗贯中是具有“四长”的。整理记载百年工作,是为才;谙熟《春秋》《三国志》《通鉴》等前史文献,是为学;有杰出的前史眼光和视角,是为识;有夸姣的政治志向和品德志向,是为德。罗贯中正是以史家观念来发明《三国演义》的,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卷首即题有“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而《春秋》又是我国史家笔法的源头和代表,因而,《三国演义》全书带有稠密的“春秋特征”,也就家常便饭了。

作者简介:胡伟(1981—),男,江苏泰兴人,硕士,讲师,研讨方向,元明清文学。

参考文献:

[1]赵仲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南宁:漓江出版社, 1982:31.

[2] [汉]班固.汉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338.

[3]雷会生.《春秋》大义与关羽形象的儒雅化、品德化——— 《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中关羽形象比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5).

[4]李洲良.论“春秋笔法”在六大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中的效果[J].中华文史论丛, 2010 (1):169-207.

[5]孟子[O]∥[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

[6] [汉]司马迁.史记[O].北京:中华书局, 1981.

[7]夏传才.十三经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40.

[8]论语[O]∥[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

[9]公羊传[O]∥[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

[10]左传[O]∥[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

[11] [元]吴澄.吴文正集[O].四库全书本.

[12]李洲良.春秋笔法的内在外延与本质特征[J].文学谈论, 2010 (1):91-98.

[13] [元]脱脱.宋史[O].北京:中华书局, 1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