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清]罗贯中.三国演义[O].北京:中华书局, 2005.
[15]鲁迅.我国小说史略[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16] [晋]陈寿.三国志[O].北京:中华书局, 2005.
[17]张锦池.我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1.
[18]竺洪波.《三国演义》:效法孔子做《春秋》———罗贯中“有志图王”新说[J].中华文明论坛, 2003 (3):1.
[19]乔福锦.文明史视界中的《春秋经》[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5):118-126.
[20] [唐]房玄龄.晋书[O].北京:中华书局, 1974:2150.
[21] [唐]刘知几.史通[O].北京:中华书局, 2005:237.
再比如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 徐州牧陶谦身后,刘备“遂领徐州”[16]521。而到了小说第十二回的描绘是:
徐州大众,拥堵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关、张二公亦一再相劝。玄德乃许权领徐州事;使孙乾、糜竺为辅,陈登为幕官;尽取小沛军马入城, 出榜安民;一面安排凶事。
“权”乃“署理”之意。多一“权”字,标明刘备是在各样推辞之后无法才“署理”徐州牧的,这是为了描绘刘备善良忠厚的仁者形象。但罗贯中笔下的刘备显得过于善良了,无怪乎鲁迅在《我国小说史略》中批判道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15]98。
(三)《三国演义》对前史资料的“笔削”
《三国演义》中既有一字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也好像《春秋》相同,对前史资料作了“笔则笔,削则削”的取舍。
小说中关于要宣传的明君贤相是各样回护的, 用了不少了曲笔。第二十五回中关羽兵败之际,提出三项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 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利辞去:三者缺一,断不愿降。”而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记载是“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16]11关羽本传亦云:“建安五年,曹公东征, 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16]560可见关羽是兵败被俘后降曹的,并无所谓的“土山约三事”。关羽是《三国演义》所要侧重讴歌的方针,是“古今来名将中榜首奇人”,更是民间义薄云天的“关老爷”。降敌之举无疑是关羽生平事迹中严重的污点,为了消除这样一个污点,作者苦心安排了“土山约三事”的情节,标明关羽是为了保全嫂嫂而被迫降汉而非降曹的。这样不只无损于关羽的英名,其忠义精力反而更加显示。这样的处理明显是契合《春秋》“为尊者讳” 要求的。
而关于需求加以贬低斥责的一方,作者又会把正史中记载的他们的一些闪光点加以删去。小说第三十三回写道曹操平定冀州后,“一面写表申朝;操自领冀州牧。”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是:“皇帝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16]16首要,“操自领冀州牧”与“皇帝以公领冀州牧”的差异之大,读者布衣之交是可以体会到的。再者,小说关于曹操“让还兖州”的行为却只字未提,这应当怎么解说?“让还兖州”是一种遵礼的义举,这似乎是不契合作为浊世奸雄的曹操的行事办法的。关于这样的资料,罗贯中也就学习《春秋》的办法,将之“削”了。
(四)《三国演义》对“简而有法”的承继
《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向来得到晓畅的赞赏,其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承继了《春秋》 “简而有法”的叙事办法。
咱们首要看《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春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三国演义》叙述了九十多年间魏、蜀、吴三国的兴亡,都可谓是千丝万缕的。但和《春秋》相同, 《三国演义》也是显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不枝不蔓。《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国的描绘并不是均匀用笔的,而是以蜀汉一方为叙事中心,曹魏集团作为蜀汉的对立面而存在,而孙吴集团又是魏、蜀两方的烘托而加以弱化。据统计,全书一百二十回二百四十个回目对句中,有一百四十个对句直接联络着蜀主、蜀将和蜀事,约占全书的60% 左右[3]113。在蜀汉集团中,作者又是把翰墨集中于刘备、诸葛亮、关羽、姜维等几个首要人物身上的,由于这些人物寄托了作者巴望贤君明相的政治志向。张锦池先生指出:《三国演义》“于汉末各路诸侯中杰出曹操、刘备、孙坚;于魏、蜀、吴三国中杰出蜀国;于蜀国中杰出诸葛亮,并使其所作所为触动着魏、蜀、吴三国的大局。这种以主人公的生计为主线写一个前史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反映了罗贯中的发明气势,也反映了小说深得《史记》之壶奥。”[17]他是将《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归功于《史记》。其实咱们更应追根溯源,看到《三国演义》对《春秋》“录内而略外”办法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