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曜|东晋第九任皇帝,实权代表为谢安,赢得淝水之战胜利

2020-12-16 12:58:27 作者: 司马曜|东晋

但与此一同,桓冲引荐王荟出任江州刺史,谢安则推出谢輶来当江州刺史,两方抵触又起,最终谢氏退让,孝武帝以桓冲自领江州刺史。

这反映出门阀之间的潜在对立,为同仇敌慨的表象下增添了不和谐音符。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天王苻坚下诏大举攻晋,企图一致我国,淝水之战总算迸发。苻坚亲率步卒60万、马队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连绵数千里,水陆齐进,仅运粮船舶就有万艘。一同,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苻坚骄狂地声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便是闻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东晋北上抗击秦军的一共军力才8万,在宰相谢安的掌管下,以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北府兵为主力,前往迎战。其时秦军前锋苻坚之弟苻融率30万大军首要抵达颍口,秦军初战告捷,占领寿阳,又截断了东晋派来救援的胡彬军的退路,将其团团包围在硖石。苻坚接到喜讯大喜,他留大军于项城,带轻骑八千赶到寿阳,又派在襄阳抓获的东晋将领朱序去劝降晋军。朱序则心胸故国,将秦军布置言无不尽,并主张趁秦军未彻底集结,敏捷出击。谢石原本是方案据守不战,听了朱序的话后便改变了作战政策,决议主动出击。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强渡洛涧,去进犯对手的5万人马,大获全胜,斩前秦梁成等10将。洛涧之战令晋军信心倍增,谢石持续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坚持。谢玄见两边力量对比悬殊,局势又不容许晋军长年累月地打消耗战,便派使者去秦营,要求秦军把阵地稍向撤退,空出一块当地,好让两边一决胜负。苻坚认为让戎行稍向撤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马队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成功,所以就容许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成果秦军一后撤就失掉操控,阵脚大乱。谢玄带领八千多马队顺势抢渡淝水,向秦军发起猛攻。朱序这时在阵后乘势叫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有很多是强征入伍的,并且由多个民族组成,可谓同床异梦,人心原本就不稳,朱序这一喊,认为真的败了,越发慌张,争相逃命,几十万戎行就像山崩了相同落花流水的大溃逃。谢玄等乘胜追击,直至青冈(今寿阳县西三十里)。此刻,前秦名将苻融战死,苻坚中了流矢,单骑北逃,朱序乘乱投靠晋营,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成功。淝水之战是我国前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闻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了闻名的前史典故和成语。如“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八公山上,风声鹤唳”等,一向妇孺皆知。

淝水之战后,东晋趁北方大乱之机,克复了巴蜀及山东河南大片失地,一向打到黄河北面的邺城。

后来因为翟魏、西燕、后燕等胡族政权的反扑加上东晋朝廷的内斗,东晋在淝水战后所克复的淮北土地至孝武帝末年又大部损失。主相坚持

淝水之战的成功连续了东晋王朝的命脉,但内部的权利结构却发生了奇妙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则是统治集团的内讧。

在门阀政治下隐忍已久的孝武帝司马曜在前秦南侵期间的太元八年(383年)九月便以胞弟琅邪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开端分谢安的权。 陈郡谢氏主导了淝水之战的成功,却遭受功高不赏的困境。

这一是因为长江上下流的桓、谢对立,但该对立因为淝水战后不久桓冲死去、桓氏暂时无人而化解;二是因为孝武帝、司马道子代表的司马氏皇权向士族门阀的应战,这是导称谢氏面对危机的主要原因。

其时太原王氏的王国宝等人以“谗谀之计”挑拨孝武帝与谢安联系,再加上谢安本有名士情结,不肯争权夺利,便作出退让,于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自请北征,并于翌年四月出居广陵,八月逝世。

司马道子水到渠成地成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跟着谢安被架空及死去,谢玄也不能自安于北府之任,加以北伐失利和疾病的原因,于太元十二年(387年)正月免除兵权,退就会稽内史,一年后逝世,他所操控的徐、青、兖三州也先后被司马道子(兼领徐州刺史)和谯王司马恬(青、兖二州刺史)这两位皇室成员分割。

谢玄的引退标志着陈郡谢氏的门阀政治落下帷幕,也意味着孝武帝完成了皇权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