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绘画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画家要不要学诗词?

2021-01-02 00:00:05 作者: 诗歌与绘画之

今世的“展览山水画”为何引起那么多人的争议和评论?其争议背面之本源究竟安在?是丧失了我国翰墨精力仍是其他什么原因?其实呈现这种“展览山水画”的背面本源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其间有一点是十分清晰的,今世的展览山水画家,他们不通诗词,不精书法是遍及存在的。学习山水画为何要与诗词文学扯上联系?诗词与山水画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本文对此问题作一简略讨论和分析,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倪瓒《容膝斋图》

一、诗篇与绘画之间的一起之处扼要分析。

诗篇与绘画原本便是一体的,有很大的共性。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一个是眼睛能看得见的绘画形象,一个是眼睛看不见的语言文字,却让人读过之后,在脑海中显现不同的意象。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诗画的共性,苏轼曾说说:“诗画本一概,天工与新鲜。”孔武仲也说道:“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元代杨维桢说:“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可见古代有识之士在诗画的共性问题上,他们很早认同这一理念,达成了遍及的一致。

诗篇与绘画之间的共性首要体现在:

1、诗篇和绘画具有“存形”的特性。

所谓的“存形”,其实便是以某种详细方式再现主客观物象的一种进程。诗篇和绘画都是以天然物象为首要原始根据,经过脑筋的酝酿构思之后,把感触最深的能符合自己内涵情感的片面物象,经过诗篇和绘画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观者就能取得视觉和心灵上的牵动和启示。

苏轼在《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中说道:“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邵雍也说:“画笔善状物,善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 蔡絛在《西清诗话》中说道:“诗笔善状物,善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等等这些诗句短语都是诗画的“存形”共性。

黄宾虹 溪桥诗思 1948年作 69×36cm

2、诗篇和绘画都是依靠丰厚的幻想为根底的创造活动。

东晋顾恺之说的“迁想妙得”,谢赫在六法中说到的“应物象形”、“运营方位”,荆浩在《笔法记》中着重幻想力的重要性:“思者,删拨大体,凝想形物。”苏轼也说:“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这些要言不烦的画论题画诗句,都道出了诗画都是依靠丰厚的幻想力,才或许创造出绝妙佳品的。

有了丰厚的幻想力仅仅精品绘画和绝妙诗词的根底,而要真实把心中的丘壑和块垒形之于纸笔,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工作。由于天然物象之美与诗词绘画形象之美区别是很大的,诗词和绘画绝不是天然物象之翻版,而是诗人和画家在脑筋中酝酿成熟后的、再加工后的东西。在创造的进程中,需求注入画家火热的爱情和丰厚的幻想力,不然,创造出来的诗词和绘画就不能打动听。

黄宾虹 《诗意山水册》十一开01

3、诗篇与绘画都“重神轻形”,着眼于“得意忘言”、“象外之境”。

诗篇和绘画都注重象外之意,不仅仅满足于形似,而注重内涵的精力气韵。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理论,正是这种绘画理念的体现。

谢赫在《古画品叙》中说道:“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奇妙也。”宗炳在《画山水叙》中也指出:“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也说:“境生于象外。”这种学说很快被画家所采用,着重诗画的写心畅神之终极意图。

二、画家该不该学习诗词?对绘画有何协助呢?

诗词和绘画是能够互补的,画之缺乏,题诗补之,能够延伸画外之境。

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方薰《山静居论画》也说:“高情逸思,画之缺乏,题以发之。”邹一桂《小山画谱》说:“故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诗情画意,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人相表里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