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有位百岁老大夫与患儿“周周见”

2020-09-23 21:54:16 作者: 北京儿童医院

在北京儿童医院,有位百岁老人与患儿“周周见”。他是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9月25日,他将迎来百岁生日。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张金哲始终关注,还特意写了一幅带哲理的书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科学政策。”落款:“百岁儿医张金哲”。

张金哲的书法作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科学政策”

百岁,是岁月的馈赠。医,则是张金哲八十余年未变的志向。

创新术式,女儿是第一个受试者

上世纪30年代,在考场上,张金哲写下《良医良相》一文,17岁的少年在这篇文章中,叙述着“宁为良医,不为良相”的志向。考试结束后,他成绩优异,同时被三所大学选中,张金哲选择了医学专业。

战火纷飞,颠沛流离。刚进入协和医学院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金哲拒绝了日本人的转校安排,从协和医学院辗转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此后再转考到上海医学院……终于,1946年他从上海医学院毕业。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1950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建立小儿外科专业;1955年调入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工作至今。

大学毕业后,新中国需要有人从事小儿外科,张金哲毫不犹疑,欣然受命。

1950年张金哲率先在北大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成为中国小儿外科三位创始人中工作开展最早的一位。1955年,受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的邀请,张金哲调入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当时,儿童医院的诊疗主要是小儿内科。张金哲主持建立了独立的外科团队。此后,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逐渐发展壮大,现在儿童医院的外科系统细分到神经外科、心外科、新生儿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胸外科、烧伤整形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张金哲在小儿外科领域钻研了70年,为超过万名儿童操刀手术。这其中,有一例手术的患儿最为特殊,她是张金哲的女儿。

新中国成立初期,产科病房流行一种名为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疾病,死亡率几近百分之百。很不幸,张金哲刚出生三天的女儿也得了这种疾病。

恰在此时,张金哲创新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谁来当第一个受试者?没有人愿冒这个风险,张金哲选择了自己的女儿第一个受试。

“我就那么一划,好了!”70年后,说起这段经历,张金哲云淡风轻,但不难想象,他当时下刀时的紧张,那毕竟是首例,况且是他自己的骨肉。

所幸,这轻轻一划,张金哲的女儿很快康复了。伴随着这种手术方式的推广,当年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几近100%下降到10%,后来又降到5%。现在的新生儿家长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

从医70余年,张金哲的传奇,不仅仅是这“轻轻一划”——

目前,国际上有多个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包括“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2010年,他获得了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小儿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病,张金哲带领团队,创造了30年15000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100例无死亡的纪录。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张金哲对腹部畸形手术进行了简化与改进,他还开发创造了中医外科技术如小儿肛瘘挂线疗法与小夹板配合牵引治疗小儿骨折等,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小儿外科的特色。

张金哲的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培养了数百名小儿外科医生和近20名硕士、博士。1997年获评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成就奖——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

张金哲经常说,中国现代儿科奠基人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吴英皑教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严谨治学之道。”

也许,这就是奠定传奇的基石。

被误切大半个胃,他选择理解

就像受前辈影响一样,张金哲的为人处世,也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上世纪70年代,张金哲疑似罹患“胃癌”,为了彻底治愈,需要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

张金哲的3名学生一起给老师主刀手术。台上,他们打开张金哲的腹腔,发现不像胃癌,很有可能是胃溃疡,一下子就慌了,“老师,怎么办?”采用针灸麻醉、在手术台上依然清醒的张金哲平静地说,“按原计划做手术。”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