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020-09-26 05:19:30 作者: 和合承德:各

图片说明:

图①:张桂贞向记者展示她做的宫灯。

图②:两代“红娘”张秀申(右)和李博(左)在接受记者采访。

图③:西岔沟村的满族索伦杆。

图④:西岔沟村满族颁金节上表演的舞蹈。

郝振平摄

图⑤:在宽城满族民俗文化博物馆里,刘良向记者介绍他收集的老物件。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潘旭涛摄)

走进西岔沟村,就像翻开了一部满族文化丛书。

索伦杆高高竖起,图腾柱挺立路旁,手绘点缀围墙,彩旗迎风猎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化皮溜子镇西岔沟村,满族人口占80%,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其实,西岔沟村并非一直都是这么美。曾经房屋老旧,一片脏乱。2014年起,在承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帮扶下,村里开始组织村民清理垃圾、拆除烂墙、改造民宅、修建亭廊,才有了如今的满韵旗风。

承德市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有3个自治县和3个民族县、26个民族乡、1775个民族村。承德市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6.39%。

如今,秉持“和合承德”的时代精神,承德努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融合、和睦共处的精神家园。各民族推动这座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民族积淀的城市更加繁荣发展。

留住了儿时记忆

外地人喊他“收旧货的”,县城的人称呼他“馆长”,村民叫他“书记”。

他叫刘良,是宽城满族自治县大石柱子乡大闫杖子村党支部书记。黑皮肤、宽脸庞,话不多、爱笑,59岁的刘良是典型的村里人形象。但他的爱好就不那么典型了——收集老物件,而且一干就是20年。

“我就是想留住小时候的记忆。”刘良是满族人,他向记者说,很多具有满族特色的物件正在消失,把他们收集起来,对传承满族文化很有意义。

老物件散落在各地,刘良不仅跑遍了承德市,还经常去周边的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凌源市等地“淘宝”。刘良自称是“收旧货的”,见到老宅子就上前敲门。

2001年,在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刘良敲开了一处老宅的门。

“收旧货的。有东西卖吗?”

“进来瞧瞧吧。”开门的是一位老人。

几句寒暄,刘良得知,老人也姓刘,已经105岁了。“应该有不少宝贝。”刘良想。果不其然,屋里的一块年画刻板引起刘良的注意。

“这刻板是用来做灶爷灶奶年画的吧?这个少见,我就要它了!”刘良脱口而出。老人却摆摆手,“这个不卖。”原来,这是老人的爷爷留下的,老人舍不得卖。

刘良怅然离开,但不甘心。之后,他又登门3次,软磨硬泡,仍以失败告终。

刘良又打听到,刘姓老爷子的亲家在大石柱子乡,于是,他赶紧找到这位亲家。在亲家的劝说下,老人终于以1650元的价格,将刻板卖给了刘良。

刘良向记者展示了这个刻板,然后开始介绍刻板的工艺。那股兴奋劲儿,像是刚刚得到这件宝贝一样。

就这样,跋山涉水、走街串巷,刘良收集到了上千件物品。起初,他将这些老物件放在村部的两间空屋子里。后来,慕名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保留和传承满族文化,刘良多方筹措资金,在大闫杖子村建起了一座满族农耕文化博物馆。老物件进馆展出后,刘良的名气更大了,来的人更多了。

可是,大闫杖子村离县城将近80公里,而且群山环抱,出入很不方便。博物馆要不要搬出去?搬去哪儿呢?

正当刘良琢磨的时候,县领导来牵线了。原来,县城也有一位满族老物件爱好者。她叫张雅丽,满族人,是承德宝琢酿酒有限公司总经理。

初次见面,两人相谈甚欢,合作方案很快敲定。张雅丽出地方,将城郊酒厂的几间屋子腾出来做博物馆,并负责日常运维。刘良则把收集的老物件搬来,担任馆长,并继续到各地“寻宝”。之前,刘良买老物件花了几十万元,钱都是借来的。现在,有了张雅丽的资助,刘良没了后顾之忧。

2017年7月,宽城满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开馆。博物馆收集整理了以满族文化为代表的生活用品、文献典籍等物件3000多件。刘良说,新的博物馆更宽敞,交通也方便,观众多的时候,一天就有五六百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