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的疫病研究与省思” 第九届《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坊在沪成功召开

2020-10-05 16:37:02 作者: “跨学科视角

图片说明:第九届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坊会议现场

东方网9月26日消息:9月26日,第九届《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坊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医学、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传播学、传染病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以及亲历疫情一线的专家50余人共济一堂,激荡思想火花,就“瘟疫下的省思:跨学科视角下的疫病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通过跨学科的广阔视角,聚焦历史上的疫病,探索古今中外防疫的历史经验,以期服务当下医疗与社会的学术需求。

图片说明:第九届《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坊主题论坛现场

本次会议共分为4场主题论坛,与会嘉宾分别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多角度地探讨了疫病防治中的经验与启示,就“中国传统疫病应对的成效与意义探略”“疫情下中医文化的体制性偏移”“中医药参与武汉抗疫的贡献”“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疫病社会心态心史研究刍议”“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霍乱防控中“中医药文告”的传播与思考”等17个专题进行学术报告讲演。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世芸教授、段逸山教授、复旦大学高晞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敦煌研究院杨富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如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蔡英文副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发言。

图片说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通过比较全面地梳理中国历史上疫病应对的举措和演进,钩沉传统时期相关史料,总结中国传统社会在应对疫情上的成就和历史经验,并立足科学和常识来评估传统时期疫病应对的成效。他提出,瘟疫引发的社会和个体的种种反应,古往今来,往往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从历史的观察中去发现人性和社会复杂及其对于文明价值和人伦道德的构建启发,对于稳定社会心理、彰显文明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减缓疫病的伤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说明: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下,举国体制为中国人民战胜疫情提供了最为强大的制度性保障,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医药行业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有力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其核心价值却未能呈现于世。回顾中医药文化在抗疫工作中的得与失,反观现有管理制度带给中医药文化的整体影响,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发扬和调整。

图片说明:复旦大学高晞教授

复旦大学高晞教授从“瘟疫”到 “传染病”的术语转换现象开展阐述,认为该过程是近代中国从知识界到国家层面的“传染病”概念的接受史,折射出学科知识转型和国家防疫卫生制度的建设等一系列相关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场知识的嬗变就是疫病现代性的体现。

图片说明:兰州大学刘永明教授

兰州大学刘永明教授从文化的角度,既系统阐述了道教防治疫疾之术的医学贡献,又对道教宗教性防疫、防治疾病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认为:“道教医学与传统医学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反观道教的医学探索、道教的养生修炼术、道教的医药文化,都可以视为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