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人”——记新闻与传播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樊亚平

2020-10-15 03:59:04 作者: “忘我的人”

作为一名党员学者,在致力于新闻史研究的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领域获得的成绩,他曾作为特邀专家受中宣部邀请参与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特别委托项目,编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该书2019年出版之时,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曾进行过集中报道。

樊亚平与科研是如何结缘的呢?他与科研的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

1991年6月,樊亚平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对从事什么工作,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教学科研。当时刚好兰州交通大学招聘教师,他满怀抱负与希望前去应聘。然而,奔着教师岗位去的他,却被该校宣传部截留,成为了一名宣传干事和校报编辑。出于校报工作过程中对新闻学的认识和了解,他开始产生了做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的想法,并在研究生毕业后来顺利考上了新华总社。在追求记者之路因一些特殊原因被阻断后,他果断踏上了新闻学学术研究之路。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为学科负责人,在好几种病痛缠身的情况下,他毅然承担起了学科评估材料准备的繁重任务。他与材料准备团队一起加班加点,搜集、整理与学科评估有关的各种材料,统计各类数据,凝练本学科的特色。为求申报材料的精益求精,申报材料的文字阐述和凝练部分大都由他亲手撰写。其他老师所写的材料,他大都要亲手修改,以使其更完善。由于他不遗余力的辛苦付出,在第四轮评估中,新闻传播学科获得了“B-”评估结果,成为全校第四轮学科中仅有的5个上升学科之一。

获批博士点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几代人的梦想。为了获批新闻传播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7年开始,在樊亚平的具体负责之下,先后进行过三次艰苦的申报工作。每次申报中,他都全身心投入,从许多很具体的材料的准备,到学科方向的凝练,从一轮又一轮讨论的倡导、发起,到许多重要问题的决断,从不止一次写材料、写信,请求校领导支持,到联系、邀请国务院学位评议组相关专家及其他专家,他都尽心尽力,力求工作做到极致。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结出了硕果。2020年3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增列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几代人的梦想就此实现。

从刘树田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新闻教育工作者为兰大新闻传播教育事业播撒最早的火种开始,到如今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几代兰大新闻人不懈奋斗的结果。在申报博士点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学科负责人的樊亚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做出的贡献,更是为许多老师认可和称许。

樊亚平做人做事的这种严谨认真、心底无私、至公至诚,在他履行所担任的学术职务过程中同样有很充分的体现。从2014年开始,他先后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在履行这些职务过程中,他同样抱持着诚实无伪、至公至诚的态度,在诸多评奖、评审、学术评议等过程中,始终坚守着“至公至诚”的精神和信念,不徇私情,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彰显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

在疫情期间校园网推出的“治学大家谈”中,樊亚平曾应严校长之约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的人,成为一个至真至诚、至清至纯、至公至正的人。要成为一个对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工作心存敬畏的人。”这是他对年轻学子的希望和寄语,但其实正是他履职尽责、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追求,也是他对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

范长江在纪念邹韬奋的一篇文章中曾称邹韬奋为“忘我的人”。作为共产党员的樊亚平,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履行学科负责人等职务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及背后所蕴含的信念、追求,让人不由得想起范长江对邹韬奋的这句评价。

编辑:李兆秋

责编:许文艳

本科阶段学习文学的他,文字功底扎实,领悟能力十分出色,这使得他在走上科研学术之路后,很快做出了成绩。由于科研上不断取得的成绩的激励,加上他“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性格,对科研学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