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铁饭碗”,扎根张江,只为让“芯”火燎原

2020-10-20 13:59:09 作者: 他放弃美国终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来,浦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江畔烂泥渡路到国际金融城,从阡陌农田到一流张江科学城,平地里长出陆家嘴的“上海高度”,芦苇滩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网通办织出服务企业的“上海温度”。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在新的历史结点上,三十而立的浦东又将如何勇担使命再出发?

我们从30位财经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机构身上去寻找答案,记录“浦东现象”、总结“浦东经验”,感受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浦东精神”内核。

第一财经、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联合推出特别节目——《乘风破浪——浦东30年,财经30人》大型人物访谈。30场对话畅叙30年家国情怀,看上海浦东,如何再造一个新未来!

戴伟民 让“芯”火燎原的中国半导体IP第一人

戴伟民,芯原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2001年,他放弃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的铁饭碗归国创业,扎根浦东张江,专注于芯片设计标准单元库的研发。十九年磨一剑,成就了中国半导体IP第一股。在全球前10半导体IP厂商榜单上,大陆企业只此一家。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绝大部分芯片高度依赖海外IP授权的现实,自主可控的IP,是中国改变“缺芯”状况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戴伟民对于解决芯片国产化的努力,19年来一直在继续。

产业集聚 扎根张江“烧砖盖楼”

第一财经: 戴总,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回国创业?

戴伟民: 1998年,我在美国加州大学做终身教授,上海召开中国半导体的研讨会,我作为专家被邀请来参加,共同讨论我们要不要成立中芯国际,在张江发展半导体产业。这次会议我感觉到这一波半导体是非常扎实的,让我下决心回来加入到这个浪潮中来。但是大家知道,在美国有两个铁饭碗:大法官和终身教授,总统有任期,CEO随时可以被开除,要放弃终身教授是个很大的事情!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很难下这个决心。

2000年8月,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在上海浦东张江破土动工。然而,因为国内产业基础薄弱以及国际出口管制的影响,中芯国际并没有设计芯片最基础的标准单元库,这对于芯片制造企业来说是致命的障碍。为了解决国内芯片代工企业所遭遇的知识产权困境,戴伟民最终决定回上海创立芯原。

第一财经: 您是2001年到的浦东,当时对浦东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选择留在浦东?

戴伟民: 来的时候中芯国际还在挖地基。那时候我们就意识到设计的问题,你盖好厂做制造,没有人设计不行。而设计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基本的单元库,好比盖房子,我们就从烧砖开始,一步步从砖块到厨房、洗手间、客厅模块,然后再到自己盖房子,从盖小房子到盖楼房……现在回忆起来,张江三十年,我们参与了十九年。

第一财经: 张江有哪些独特的氛围让您印象深刻?

戴伟民: 全国有很多园区,但不是说只要把那些楼房填满就好,产业的群聚效应非常重要,张江半导体企业很集中,有利于全产链的融合,有人说张江可以把整个科创板给填满。当然我选上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出生在上海,对于上海有特别的感情。第二点,我觉得上海政府守信用,一旦许诺,会严格执行,上海居民也比较守规矩。第三,国际化,每次国外客户来访问,带他到外滩吃个饭,能给大家一个国际化城市的印象。

制度红利 酝酿IP第一股

依靠30人团队起步,戴伟民在张江走过了十九年的“芯”路历程。如今,张江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园,而芯原也成长为在中国和美国建立起6个设计研发中心、全球员工超过1000的巨人。2020年8月,芯原作为国内IP第一股登陆科创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