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里的“疗愈艺术”,开启艺术与内心的交流

2020-10-21 09:21:16 作者: 美术馆里的“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落幕后,展览期间举行的工作坊等公教活动成果,近日以展览形式在展馆展出。展览以“情绪地图:共享疗愈艺术工作坊”“故事商店”“豆本工作坊”三项活动为切入点,试图通过艺术走入每个人的内心故事。

此次展览的主题之一是 “疗愈艺术”,其中“情绪地图”通过对自己身体的内省,试图让“人与自己”交流;“故事商店”是将自己的困惑和他人吐露,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豆本工作坊”则以城市记忆为题,完成“人与空间”的交流,而三种方式最终都指向每个人自己的故事。当下,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下,艺术和与艺术相关的疗愈如何更多地发挥作用,除了多方推动外,也需要更多的社工志愿者、社工艺术家去实践。

1889年5月,梵高自愿进入法国圣雷米的一家小疗养院,7月,他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精神病发作,病状持续了一个半月。他通过艺术与自己和解,这期间,除了诞生了不少经典的作品外,“艺术疗愈”也被开始被知晓。自上世纪50年代起,艺术疗愈在医学领域的运用,渐渐被大众认知和应用,“星星的孩子”的绘画,舞蹈疗愈等手段,也让人在艺术中抒发自己,寻得安宁之境。

但梵高所做的“艺术疗愈”属于医学范畴,而此次展览主打的“疗愈艺术”属艺术的范畴,何为“疗愈艺术”?或许在美术馆的活动中可以获得一些答案。

走入展开看到的黑色人形牌走入刘海粟美术馆4号展厅,一个个悬在展厅中的形态各异、只见隐约模样的黑色人形版,如同贾科梅蒂雕塑中的黑色人影,在未知方向的深雾中迷失。在这无边的黑色中,一些彩色字条却吸引着人们去阅读

“温暖 从胸前 渗透至 手指末梢”,“颜色会随着 心情改变 微妙的 情绪变动 让我很惊喜”“我把蓝紫色 放在了 舒服的睡姿里”……

展览中一些如诗歌一般的彩色字句当慢慢走向人形版的正面,豁然开朗,每一个人都色彩缤纷。这一个个人形,源自参与者用色彩构成的“情绪地图”,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每个参与者对自己内心的参悟。

人形牌正面丰富的色彩以情绪地图向内心窥探

“情绪地图:共享疗愈艺术工作坊”从9月中旬开始共举行了4场活动,其中两场通过官方微信公号公开招募,一场面对KOL,一场则是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的公益专场。

展厅内这件最为醒目的、装置艺术作品便来自于这4场活动的60多位参与者,他们在意大利职业艺术家治疗师王忠升(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在读,从事装置艺术和共享疗愈艺术的创作)的启发引导下,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颜色与自己情绪的互动。

“情绪地图:共享疗愈艺术工作坊”中,参与者将代表情绪的颜色涂到小人的身体上澎湃新闻记者参与了其中的一场工作坊,在两个多小时的活动中,王忠升在介绍相关理论背景后,参与者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团队活动互相认识并唤醒身体。此后每个人会发一张纸,并选择五种颜色代表自己五种情绪对应到纸上小人的身体上,完成个人创作初体验;然后,两两组合以自己的身体为轮廓,用画笔、海绵等工具进行集体共享作品的创作,也就是如今展厅展示的作品。最后,是每个人对作品的自我陈述,便是出现了展厅上的彩色语句。

一位参与者讲述了自己曾答应别人一件事却为完成,在画了这个红色的人后,说“到了今天,我想想就这样吧,反正‘事无反顾’”疗愈艺术工作坊的体验,主要关注每个人内心纯粹心理的表达,虽然在面对普通人、KOL(或明星)和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举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专场体验中,王忠升的启发方式会有所不同,但他认为,4场工作坊都是“用艺术让情绪能量安全着陆,并转化为滋养的源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