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朝同名政权之区辨——以周之名

2020-10-20 23:16:56 作者: 异朝同名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前后有五个王朝(政权)以周为国号,为方便区辨,我们不妨顺着历史的长河往回漫游一番,从创始人、世代、存续时间、都城、疆域区划、国号根源、历史价值等几个重要方面加以探析梳理,或为加深认识,或为消遣无聊,未为不可。

1.若不裂土封侯,何须制礼作乐

周兴积累由后稷,公刘太王及王季。

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成王嗣位在幼冲,周公辅政天下治。

成康措刑四十年,几移周鼎幽与厉。

——陈普·《历代传授歌》

约公元前1046年,作为商的一个方国、日益强大起来的周部落在杰出首领姬发的带领下,誓师讨伐无道的商纣。姬发集合一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的军队,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大败商纣的军队,继而攻破商都朝歌,商纣自焚,商亡。

姬发建国称王,国号周,史称西周,西周与后来的东周合称周朝。西周实际上实行两京制,西都是镐京(西安沣水西岸),东都则是雒邑(今洛阳)。镐京代表王朝的核心,是王畿之地、王族世居之地,故也称作“宗周”;雒邑则因朝会东方诸侯所营建,其周围区域称“成周”,喻义周王朝天下已成。

周王朝大行分封制,以王室同姓亲戚、异姓功臣、前朝后裔等为诸侯,裂土建国,早期分封的诸侯在70个左右,以后逐渐到100余个。王室控制的地区以外有诸侯国,诸侯国都之外有卿大夫的封邑,甚至卿大夫也可以分封子弟或家臣,这样实际形成天下、国、家三级治理体系。周王室与诸侯在礼法上是宗主和臣子的关系,周王朝是为天下共主,周王是为天子,名义上拥有当时整个天下,向南达到江汉流域,向北抵达燕山、辽海、山西北部,向西逼近巴蜀地区,向东濒临大海,而王室实际控制区域主要在渭水、泾河、黄河和洛水流域。

西周王室经历11代12王,末代君主为著名的周幽王宫湦。公元前771年,内应外合之下,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散场。

探析周王朝国号的根源还需回溯其部族的历史。周部族的先祖为姬弃,即上古三皇之一的神农后稷,后稷教会族人种植多种农作物,其后人一直很重视发展农业,部族便以周为族号,因为周字的元义便是田野种禾、以禾养口;后来为了躲避其他部族侵扰,部族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迁徙至岐山之下的周原,繁衍生息,为后世奠定了王业根基。据此,不难判断,姬发以周为国号,实在是为了传扬先祖的德绩。

西周在政治上构建了成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社会上下等级森严。经济上则以成熟的井田制为支柱,再辅以朝贡体系。法律体系上比夏、商更进一步,制定了《九刑》。学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国人乡里设有庠(或称序),用以传授各项知识技艺,贵族则设有小学、大学,专门教授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

当然,中肯地讲,西周时期各方面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奴隶们的默默贡献,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封建制和奴隶制兼合混杂的时代,并不真正如后人想象的那般美好。

2.既然诸侯僭越,莫怪礼崩乐坏

夷王下堂王室卑,平王东迁春秋始。

至于威烈春秋终,二百四十二年尔。

战国七雄莫如秦,韩赵魏燕齐楚起。

秦灭六国吞二周,周祚至于赧王止。

——陈普·《历代传授歌》

犬戎攻破镐京后,西周废太子宜臼在部分家臣的拥立下称王,是为周平王。平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雒邑(今洛阳)建国,国号仍为周,史称东周。

东周时期在历史上分作两个时代,即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止),周平王登台的合法性并不能被诸侯普遍认可,甚至被怀疑有杀父弑君的嫌疑,自春秋时代起,东周王室便日渐衰微,诸侯渐渐坐大,互相争霸,王室不能控制。天下共主仍然有他的实用价值,尊王攘夷是每个争霸者都使用的旗帜,如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等,依然尊奉周天子,召集诸侯会盟也是为了替天子分忧;一到战国时代,情况则急转直下,东周王室接连被诸侯侵吞土地,王室内部互相内讧不断,王畿之地本不大,却分为西周国与东周国两部分,堂堂周天子甚至无栖身之地,在西周、东周二国间辗转。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