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还不到2个月的时候,她就与丈夫从内地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随后,她负责筹建人民医院病理科,成为深圳市最早开展临床病理诊断、病理研究的科室,并做了深圳市首例尸体解剖。她就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原病理科副主任卢红。
近期,卢红和当年与她一起筹建病理科的原人民医院病理科技师苏学劲,共同向记者讲述了她们当年筹建科室过程中的难忘故事,追忆了特区成立之初医疗卫生事业艰难起步的往事。
1980年调回深圳工作
“1964年,我父亲从42军转业到宝安县(深圳市的前身),担任东江—深圳供水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因此,我们家从那时候起就住在深圳了。”卢红告诉记者,她1945年出生,祖籍吉林延边,随父母南下来到广东。
也正是这一年(1964年),卢红考到中山医学院,读了6年本科。卢红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她在广州读大学,回深圳家里的话都是坐火车,“从广州到深圳只有两趟火车,一趟是快车,另一趟是慢车。那时候来深圳要边防证,所以每趟火车乘坐的人都很少”。
1970年,她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三机部下面,位于贵州的011生产基地304职工医院工作,“当时国防科委在全国各地要了30个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广东省有2个指标,都是在中山医学院,分别是我和吴志亮”。
“10年后,听闻深圳正在创办经济特区,亟需各种人才。尽管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对此有信心,所以就决定调回来。另一方面,我父母当时仍住在深圳,这也是促使我们调回来的主要原因之一。”1980年,获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消息后,卢红就和丈夫吴志亮于当年10月调入深圳人民医院工作。2000年9月,她光荣退休。随后,她又被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返聘至今年6月底。
算起来,她从医整整5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她也在深圳市工作了40年,见证和参与了特区医疗卫生事业这40年的发展与成长。
筹建深圳市首个病理科
卢红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时,正是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医疗事业亟需大发展大建设的草创阶段。“我到人民医院报到后,院长王关富获悉我是‘文革’前的医学大学生,就说让我负责筹建病理科。”她回忆说,因为当时深圳市没有病理科,所以医院凡是手术离体标本需要做病理检查的,全部送到广州中山医学院病理科去做,“保存很麻烦,来回也非常耗费时间”。
随后,她于1981年2月被派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进修,为期1年。那时候,广东省人民医院正对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长达数年的技术和人员支持。同年底,人民医院又派了一名年轻的小伙子去接替卢红,也在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进修半年。卢红则于1982年初回到深圳。
“本来,医院给我配的是一名年轻的女搭档,但是我考虑到筹建科室有很多脏活、累活和重活要干,若是两个人都是女性的话,工作会不好开展,所以就向医院建议,要求换一个男的。于是,医院就派了当时在骨科工作的苏学劲过来,他当时才20岁出头。”回首30多年前受命筹建病理科的情景,卢红笑说她当时就跟医院领导提了这么一个小要求。
从1981年初开始,卢红就和苏学劲开始着手进行人民医院病理科的紧张筹建工作。因为,她们此前没有在病理科待过,而且深圳市也没有病理科,所以她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索着前进。
采购医用物资差点翻车
“1982年上半年,有一次我从广州采购建立科室所必需的医用物资后,开车经107国道回来。那时候,路面还是沙土路,路况很差。而且,全程没有路灯,所以晚上只能依靠微弱的车灯照路前进。”苏学劲回忆说,那天晚上,他正开着一辆载满医用物资的人货车,突然对面驶来一辆拖拉机,因为光线不好,他到距离很近时才发现。为了避开对方,他赶紧打方向盘,跌跌撞撞地闪避了过去,“只差一点点,幸好没撞车和翻车,否则车上的物资就报销了,那科室就无法如期对外营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