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汪振国 战火中救出20多名朝军战士

2020-10-23 21:15:03 作者: 步兵汪振国

赴朝作战时的汪振国。

“在朝鲜战场上,我和战友在敌军的炮火下营救出20多名朝鲜人民军战士。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好像看电影一样,记得老清楚了。”今年95岁的汪振国在呼兰家里,向记者讲述了70年前惊心动魄的战地故事。

汪振国1925年出生在呼兰县(现呼兰区)双井乡工农村,他的大哥和弟弟先后参军。在他们带动下,1947年7月1日,22岁的汪振国也在呼兰参军。此后,汪振国跟随部队从呼兰出发,一路从吉林、辽宁打到华北。1949年3月进入北京,在中南海警卫师保卫北京城安全。1951年年末,汪振国所在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到山顶上放哨,高射炮赶跑敌机

汪振国所在部队是志愿军38军的纠察团三营九连,主要任务是防空护路和战地纠察。“什么意思呢,就是上要看住敌机,下要保证道路畅通。”汪振国说,我们通常在驻守的山顶上修建一个哨所来监视敌机。“在平地不行,听不清动静。得到大山尖上去,山多高,你就得爬多高去放哨。”汪振国说,哨所一班两人,两小时一轮换。

“敌人的飞机可狡猾了,它靠近你的时候,发出像苍蝇一样嗡嗡声。”汪振国说,我们战士有经验,听到动静就鸣枪示警,我军的高射炮眨眼工夫就把敌机打跑了。

汪振国说,他们班驻守的地点是顺安郡米上里,靠近平壤的一个地方。在朝鲜3年时间,他和他的班一直驻守在这里。从“三八线”一直到新义州,沿线几百米一个哨所,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哨所,反正沿线都被志愿军控制住了。

至于护路,就是战士在公路上指挥交通运输。汪振国说,站岗的时候,战士们除了手握一支步枪,每人腰上还别着8颗手榴弹,身上两个子弹袋装得满满的,挎包里是黄豆、爆米花等干粮,以备紧急情况之需。“在朝鲜战场开车的司机必须有两下子。”汪振国说,因为大部分都在夜间行驶,还不能开车灯,司机们就在沙石路上一手握方向盘,半边身子在车外边,看着上一台车轧出的车轱辘印往前开,往往都能安全通过。

离死亡最近一次,营救朝鲜人民军战士

有一天晚上,汪振国和战友正在执行任务,在离他们所在哨所100多米远的地方,突然响起炸弹的爆炸声,顿时把汪振国的耳朵震得嗡嗡作响。汪振国和战友马上跑过去查看情况。原来,友邻的朝鲜部队被敌机发现,投掷了一枚炸弹。“当时房子炸塌了,房梁压在人身上,地上躺着很多人。”他和战友连拉带拽,火速将20多名朝鲜人民军战士救出,并拦了一辆货车送他们去医院。

临走的时候,一名朝鲜人民军战士握着汪振国的手说:“都木,6个。”汪振国知道他在告诉自己,还有6个同志在屋里。实际上,剩下那6个人都牺牲了。汪振国和战友又把那6个人一一抬出来。“太惨了,有脑袋炸没的,有胳膊炸没的。”汪振国说,就在这时,几个朝鲜人民军军官过来处理,汪振国和战友完成任务后返回了班里。汪振国说,这是他上朝鲜战场以来离所在哨所最近的一次轰炸,也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因为这次英勇表现,汪振国荣立二等功。

飞机炸来炸去,平壤20条大街片瓦不剩

除了执行任务,平时汪振国和班里15名战友都在防空洞哨所里休整。因为是在洞里,哨所里也没有照明装置,进来就黑乎乎的。“班长说,如果美国炸弹落到咱们哨所上,那没招,咱都走了。如果机关炮打没关系,因为哨所顶上有一米多厚的土,打不透。”

3年里,汪振国和战友们吃的大多是小米、高粱米之类的粗粮,偶尔能吃口面包都觉得老幸福了。刚进入朝鲜的时候,棉衣不太好,冬天小风一吹就透了,后来棉衣越来越厚,再也没挨过冻。汪振国说,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和战友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挺过来了。

“朝鲜战场到底有多惨烈呢?平壤20条大街我都去过,一块瓦片都看不着,飞机炸过来炸过去。”汪振国还记得,在离平壤二三里地,只有一个红砖房没被敌机轰炸。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10月20日,美国飞机再也不来了,汪振国和战友们再也不用在大山里躲避了。1954年,汪振国回到国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