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宗荣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此名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该书记载: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蒙古俺答汗"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北京),在哈刺兀那(大青山)之阳,哈屯河(五里沙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明代称"归化",清时称"绥远",民国称"归缓"。1954年,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从此,青城就以呼和浩特闻名于世。
我和明清头天晚八时许从通辽登上火车,朝着西南方向,横跨锡林郭勒大草原,行程一千二百余公里,于第二天晚七点多钟才到达呼和浩特。途中,火车在辽阔无际的茫茫大草原上整整行驶了23个小时!
翌日上午,呼市政协接待处主任贺强和司机一起来到我们下榻的自治区军区招待所,带领我们游览了青城的著名景点昭君墓、大昭寺和五塔寺。
大昭寺牌楼
昭君墓位于呼市以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昭君墓园原占地百亩,现在又大大扩宽了。墓园正门两侧耸立着高大雄伟的仿汉阙,正门中央白色花岗岩横卧石上雕刻着"昭君博物院"五个大字。墓园前是宽阔的新建昭君广场,广场对面与墓园正门相对的是一堵巨大的嫱云石雕。石雕的中央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相拥而立,四周有祥云环绕,百凤来朝。据贺主任介绍,嫱云石雕原在园内,扩建时移到园外,建在昭君广场上。
走进昭君墓园,迎面是一条笔直而宽阔的神道。神道两旁有牛、羊、马、驼、鹿五对石象生,它们对称排列,面面相视,雄壮生动。
据说,这些石象生有守护、辟邪、吉祥、役使之功能。
神道中央有一座小亭,亭内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着董必武先生1963年10月题写的《谒昭君墓》七绝一首: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老的诗意境高远,气魄宏伟,一扫千百年来一些文人墨客的偏颇之词,高度赞扬了昭君出塞和亲的远见卓识和历史功绩。
过了碑亭,是一座四柱式高大汉白玉牌坊,牌坊上面的正中央,有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乌兰夫题写的"青冢"两个大字,故此牌坊又称"青冢牌楼"。
青冢牌楼的前面是"和亲铜像"。和亲铜像是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的作品。铜像立于长方形的大理石四层基座上,高4米、重5吨。雕像中,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双双骑在高头大马上,英姿焕发,并肩缓行,显得和谐依依,生动逼真。
青冢
神道外侧,有四座新建的大型建筑,左侧是匈奴博物馆和蒙古大帐,右侧是汉代宫廷和昭君村。
昭君故里我去过,那是湖北兴山境内万山丛中一个景色秀丽的小村庄。史载,西汉元帝时,昭君王嫱17岁入选宫中。公元前33年(汉竟宁元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向元帝提出求婚。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和亲,受封为"宁胡阏氏"。昭君出塞时期,汉胡边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出现和平局面达60年之久。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骑马像
王昭君是兴山人民的优秀女儿,兴山的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她的朴质、聪颖、秀丽和灵气。昭君虽然离开家乡两千余年了,但兴山人民却永远怀念着她。兴山至今仍流传着昭君村、香溪河、桃花鱼等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和优美的故事。昭君墓园中的昭君村修建时,兴山县政府还派人千里迢迢送来昭君村两千年前的方砖,嵌砌在新建的昭君村新墙中。
神道的尽头,就是昭君墓。上昭君墓要先登数十级台阶,台阶的上面有两座古老的小亭。小亭中间有高大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昭君生平。
昭君墓高33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墓周围是茂密的松柏。昭君墓长满青草,碧绿如茵,故名"青冢"。据说,每到秋凉时节,塞外百草皆衰,惟有昭君墓依然芳草萋萋。远看,昭君墓一片青黛之色,遂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列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