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消协在其官网发布消费提示,在“双11”等大促活动期间,部分平台、商家会以促销活动的名义进行推广,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则清库存,甚至借助低价来推销其劣质商品,消费者一旦禁不住诱惑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引发消费纠纷。
这一提醒,来得正是时候。在买买买的热潮中,消费者买到的心仪商品,是否货真价实?一些商家鼓吹的物美价廉,是否名副其实?毋庸讳言,基于此前的媒体报道,商品伪劣、货不对板、偷工减料等现象的确不同程度存在。消费者被坑骗后叫苦不迭,不仅没有体会到“剁手”的快乐,还需要花费精力维权。
销售劣质商品,于法不容,这是砸自己的招牌,也是拉平台“下水”,更是侵犯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平台还是职能部门都应迅速出击,不给劣质商品容身之地,不让无良商家坑蒙消费者。
劣质商品容易被发现,还有一些小动作或小伎俩不易被察觉。比如标明净重175克的坚果,实测只有150克,“赤裸裸的缺斤少两”,消费者不称重却发现不了。类似伎俩,屡见不鲜,应在打击之列。
见利忘义要不得,守法经营是正道。乱打利益算盘,变着法子伤害消费者,必然被消费者抛弃,也难逃法律规束,那些有邪念的商家该掂量掂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