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忠山实验小学学生在上“务农体验”课程,载种洛神花苗。杨焕世摄
台东富山国际教育实验小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资料图片
台湾少子化趋势对教育产业产生明显影响。在生源不足的大背景下,岛内教育机构翻新花样,吸引生源,近几年越来越热门的选项,当属开办实验学校,推广特色教育。全台遍地开花,蔚为风潮。不少学校表示,希望借此招收更多学生,维持自身发展。
因应生源短少
因生育率低迷、学龄儿童人数持续下降,近年来台湾各级学校生源大幅减少,但实验学校数量却逆势增加。据台教育部门最新统计显示,岛内实验学校数量从2015年的8所增至2019年的79所,扩大近10倍,就读学生数量也从5331人增至1.8万人,增加近3倍。
“一般学校的课本、测验卷等千篇一律,内容都是提前确定好的。但在实验学校,教师要自己花心思备课,自制教材,这对家长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会觉得孩子能接触到更有活力、更用心的教师。”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副教授郑同僚道出近年来家长偏爱选择实验学校的原委。
台湾家长教育联盟理事长谢国清也表示,越来越多的台湾家长倾向孩子接受创新教育方式,因此一些学校挂上“实验教育”招牌,招生立刻回暖,也导致越来越多学校跟进转型实验学校。“近两年以‘双语’实验学校最为流行,他们大多标榜有外籍师资、英语授课等条件。”谢国清说。
除了标榜与国际接轨,还有一些实验学校想出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包括读经、学习艺术课程、生活体验等。调查显示,一些不适应传统学习模式的孩子,或在某方面有浓烈学习兴趣的孩子,会更愿意选择就读实验学校。
台北市是岛内较重视实验教育的县市,前些年成立了台北实验教育创新发展中心,向实验教育机构提供“开放式阅读空间”“实验教育会议室”“梯形演讲堂”“游憩空间”等场所,并最高提供60万元新台币补助,支持实验教育机构发展。
强化特色教育
台湾79所实验学校中,有25所为台湾少数民族实验学校,目前就读学生1640人,是2016年的3倍多。台湾媒体分析认为,台湾少数民族实验学校数量大增,主因是偏远山区受少子化影响更大,偏乡学校必须发展特色办学,吸引并留住本地生源。转型实验学校为主要途径之一。
不久前,花莲县瑞穗乡梧绕部落的鹤冈小学转型成秀姑峦阿美人实验小学,全校15名学生仅1名为客家人,其余皆为阿美人。校长游可如说,成为实验小学后,学校不受课纲、课程节数限制,可针对孩子需要提升的课程进行强化,并增加民俗课程节数,包括语言、历史、传统技艺课程等。同时也会将学童们带到河边、山边户外,以此融入部落文化。
这是花莲县第3所台湾少数民族实验学校。学校揭牌时,梧绕部落头目黄源泉带着族人跳起传承百年的伐木舞开心庆贺。对于转型,黄源泉说,包括传统技艺文化、语言传承等,部落耆老都愿意协助推广。学生们要更熟悉自己部落的语言,在生活中好好运用,别让它失传。
“自2015年起,陆陆续续有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申请转型为实验教育学校。这些学校跳脱原有的课程框架,让少数民族孩子不仅学习语数外等‘工具学科’,也有机会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技艺、语言,乃至于生活态度、生命精神和处世哲学。有些学校甚至在自然、社会等科学中,也融入了台湾少数民族的知识观点。”一位在台湾少数民族实验学校从教的老师介绍说。
随着2017年底台湾修法首度将实验教育从中小学延伸至高等教育,岛内教育界预测,未来台湾可能不只有少数民族的实验小学、初中、高中,还可能出现“实验大学”。
问题逐渐浮现
然而,岛内创办实验学校一哄而上,主管部门又监管不严,导致问题也不少。有台湾媒体指出,孩子就读实验教育机构,除开办初期教学内容不稳定,可能与家长的预期有落差外,还可能碰上计划中止,影响学生学习及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