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闽赣总兵许盛建府于许厝埕黄宝阳摄
因宋三朝元老留正得名的三朝巷黄宝阳摄
曾井巷因状元曾从龙得名黄宝阳摄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这副对联是宋状元、泉州知州王十朋所撰。泉州文化底蕴深厚,自唐欧阳詹开闽中甲第之先河,千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泉州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繁荣,文风炽盛,人才辈出,成为东南文教之典范。
泉州在科举时代硕果累累,据统计,泉州历代仅进士就有2502人,他们中大多都步入仕途,许多人还成为所处时代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名垂青史。这些历史人物,在古城留下了诸多遗迹。许多名人宅第虽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但却留下一个个巷名、一段段传说,使后人能通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地名、街巷名来追忆过去。
甲第巷
从西街中段南侧横贯过去,到新门街头西侧的小巷叫甲第巷。唐代贞元八年,泉州举子欧阳詹高中进士,成为泉州有史以来登科甲的第一人,且一生成就非凡,后来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为其府第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欧阳詹府第所在的巷子因此得名甲第巷。欧阳詹是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正是因为他的“破天荒”,自此,福建文风丕振,《闽政通考》中记载:“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
甘棠巷
位于西街西段南侧,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归隐后居住于此。后大学士张瑞图因出于对李廷机勤政爱民的崇敬,引用周朝召伯于甘棠树下审案爱民的典故,命名该巷为“甘棠巷”。
李廷机(1542年—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人。少贫励学,万历十一年中会元、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贤相,明史记其“遇事有执,尤廉洁”,为政以“清、慎、勤”著称,多有实绩。
曾井巷
西街西段北侧、甘棠巷对面有条小巷叫曾井巷,巷名缘于泉州状元、南宋贤相曾从龙。因曾状元生于井盘上,故井称“状元井”,巷因井得名。曾从龙于宋宁宗庆元己未中进士第一,累官至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他为官清廉,宁宗开禧年间,被任命为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府,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史称他“才行文学,剔历中外,蔚有声誉”。
孝感巷
孝感巷位于西街南段西侧,与曾井巷相邻,得名于“孝感动天”的明都御史朱鉴。朱鉴,生于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先后任教谕后授监察御史、山西左参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以及巡抚湖广、浙江、广东和广西等地,晚年擢升山西都御史职位,后致仕回原籍。
传说朱鉴父亲朱则文以授徒为生,某次,父亲生病,孝顺的朱鉴效仿古人割股为父亲熬汤治病。后朱鉴母亲不幸得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朱鉴夫妇为了给母亲看病,把家里的东西能卖的卖,能当的当,靠借钱度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夫妇二人瞒着母亲,借来米煮饭给她吃,自己只喝稀饭,每次母亲问起是否还有米,儿媳妇就把装米的碗倒过来,盛米让老太太摸,老太太信以为真。有一日朱老太太的邻居将儿媳妇的做法告诉她,老太太听完后伤心欲绝,认为自己是个累赘,竟绝食求死。儿媳妇很着急,到庙里去烧香,路过的天神知道后,就送了一块金锭给朱家,帮他们渡过难关。朱鉴最终也考取了进士。夫妇二人的孝顺美德,从此传开。后人将他们居住的巷子命名为孝感巷。
庄府巷
庄府巷在中山路西侧,今鲤城区政府门前。因宋代少师庄夏建府第于此,后建庄氏祠堂而得名。庄夏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元老。庄夏在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考中进士,志书记载,庄夏为官清廉,知兴国时,“善政不可枚举”。秉公执法,惩恶扬善,减赋轻税,大力减轻农民负担;重教化,移风易俗,大兴文教,扶掖人才。1219年,庄夏受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300户,赐紫金鱼袋,宁宗还将他故乡湖洋鬼岫山改为锦绣山,并赐他建府第于泉州城中心,即今天的庄府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