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文化名家这样说

2020-11-25 13:17:41 作者: 如何打造脱贫

这部作品关注的是乌蒙山区和武陵山片区接合部一个极度贫困的地方,讲述了花茂村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蜕变故事。创作前后,我曾十几次到花茂村采访,历时两年之久,跟当地的老百姓在一起,很熟悉他们的生活。

想写好脱贫攻坚的故事,就是要“眼见为实”,千万不要“道听途说”,坐在家里写一部脱贫攻坚的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时代脉搏,挺立时代潮头,深刻领会“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含义。

作家必须要到脱贫攻坚第一线,记录、书写脱贫攻坚进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作家跟老百姓在一起,作品就有可能跟老百姓在一起;作家脚上沾满泥土,作品才有可能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关仁山在阜平采访。受访者供图

文化扶贫提升百姓幸福感

人民网文娱:近日,您写的《太行沃土——河北阜平脱贫攻坚纪事》入选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能和我们分享下这本书的创作经历吗?

关仁山:去年冬天,我从雄安到阜平,到骆驼湾、顾家台和胭脂洞等村进行采访,总体了解了阜平扶贫历程。我想:不能仅仅从骆驼湾、顾家台落笔,全县的故事都要吸收进来,除了史料价值,还要有感染力,把握住一个情字,大情和大爱。

疫情期间,我试着用电话采访,因为听不懂当地老百姓的口音,只能暂时停笔。到了3月初,我从北京再次去了阜平。在走访期间,我每天都被当地百姓的故事感动着。这里的人民淳朴、勤劳,默默地干,拼命地干。阜平宣布脱贫“摘帽”的那一刻,有人笑了,有人哭了。脱贫攻坚的故事,其艰难,其荣耀,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

人民网文娱:文学创作要注重创新。您认为,脱贫攻坚题材优秀作品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关仁山:文贵创新,无论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创新是很艰难的事情。这次创作《太行沃土》,语言上追求准确、质朴、简洁、生动,力争把小说语言引进报告文学创作。

过去对乡村题材的书写,我们基本保持的是恋旧的乡愁情调,对贫困的根源没有深入反思。这次视角变了,干部和群众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奉献、敢于担当,这样的叙述本身就是新意。

人民网文娱:您在《太行山上挂金伞——河北阜平扶贫纪事》里记录了阜平人通过香菇种植脱贫的故事。您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怎样的精神力量?

关仁山:脱贫攻坚真正应该留下的是什么?是精神!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更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老百姓的成长,他们在脱贫之后提升了幸福感,感受到心灵的富有。

让人敬佩的是,他们在脱贫攻坚中锻炼了队伍,对脱贫群众进行文化扶贫、精神扶贫,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将脱贫攻坚推向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