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贵阳这群历史老师“开挂”了!馆校合作,他们从博物到“博悟”

2021-03-15 16:38:27 作者: 【视频】贵阳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应腾)“兵马俑为啥有啤酒肚?”“秦人凭啥统一天下?”“认知青铜器难度太高,但我们可以从一组青铜器,来看秦贵族的一顿饭是怎么吃的……”3月10日、13日,贵州省博物馆联合贵阳市教科所高中历史学科,以正在展出的“平天下——秦的统一”特展文物为教具,现场开展近300余人参与的教研活动。这一“盘活”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做法,成为馆校合作的生动案例。

馆校合作,现场教研活动

还记得读书那些年,被“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支配的恐惧吗?在为期两天的教研活动上,贵阳各校历史老师“备课备到博物馆”,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让中国历史变得生动、好玩”。

历史老师变身文物讲解员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对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要求更高。这也是贵州第一次将高中历史老师带到博物馆,开展教研活动。”对此,贵阳十二中党总支书记、校长王辉告诉记者,组织贵阳高中历史老师到博物馆开展教研活动,不仅将有效帮助教师尽快转变教学方式,拓展教师的教学提升空间,还是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的一大尝试。

生动的历史课,让学生对文物更有“好感”

展区就是教案,文物就是教具。当博物馆变身“教学课堂”,老师就成为第一个被馆藏文物“圈粉”的人。

“与其说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如说是我们老师先完成了一次知识体系的更新。”在讲解完“为啥兵马俑都有啤酒肚”这个知识点后,贵阳一中教师牟永良告诉记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学课性质的体现。在“如何彰显文化自信”上,通过馆藏文物,能很好地体现出文物和历史的结合,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让历史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博物馆就是最好的媒介。“这次教研讲解活动,其实是在催促老师进步。学生来到博物馆去看、去想、去听,对历史文化才会有更加真实的感受。”牟永良说。

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

在教育教学中,博物馆是重要课程教材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发挥“C位”作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在探索中,贵州省博物馆也不例外。

“作为延伸课堂,在推进文博资源走进课堂,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博物馆方面,贵博在馆校合作上融入教育教学,拓展博物馆教育资源,一直在探索创新。”对此,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而这次教研活动,不仅是馆校合作的生动案例,也是全国馆校合作教研活动的率先尝试。”

听课老师用手机录下这特殊的“课程”

“接下来,贵州省博物馆希望与中学历史老师们在乡土教材编写、学生进博物馆以及博物馆进校园等方面展开更多、更深入的合作,让学生在了解世界历史的同时,也认知脚下的土地。”李飞说。

记者:应腾

编辑:郭邱磊

编审:田钰琳

审签: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