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
高书国对此再做出了深入解释,在没有广泛标准的情况下,“认为学历是判定一个人聪明程度、知识拥有量以及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测试方法,这在一定时期是对的。”但是,从人的长期发展,人的一生中来看,他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有一定误区,人的发展路径并不一定只有搞学术研究这一条路,还有操作技能类工作可以从事。
他建议家长,在给孩子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孩子他的志向是什么”。孩子要走学术道路,还是要走实操类的技术路线。“对技能的承认和接受,”是解决校外培训发展畸形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未来中国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
03
校外培训的未来:看到家长群体的力量,与校内理清边界
近期教育部门频频出台校外培训监管政策,决心之狠,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这引起了广大家长的担忧和关注,为什么国家地方开始强力高频的监管校外培训?这传达一种什么态度?
郑德林向我们纠正,这是大众的一个认识偏差,监管并不仅仅对校外培训机构,实际上,对校内的监管和规范从未停止。为什么目前校外培训的力量听起来非常强大或者说监管政策十分严厉?他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核心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加上部分家长自身的教育能力不足,必然会更多要求校外培训教育,家长的力量极大的影响着教育向更加良性和理性发展,但家长对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这股推动教育变革的力量是“不认可”的,最终结果是让孩子受到伤害,相应的家长更加焦虑,形成一个负面循环。“校外培训机构目前存在的一些会加重焦虑,刷题等问题,这是市场的一种规律。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样的一个客观的背景,但是整体来讲,还取决于我们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教育这件事情?“
对于校外培训监管,高书国否定了“监管”二字的用法,他以为用“处理”二字更合适,要处理校外培训问题,解决家长的焦虑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时间来改变“,将来90、00后的家长所面对的社会在评价标准将会不只以孩子进入大学或985、211等一流大学为目标,而是能够“正确判断孩子的能力”。
另外他提到,校外和校内还需要理清楚边界,学校、教师、校长等要负责“教好书,提供有质量的教育”,但校外教育要聚焦于挖掘孩子的兴趣潜力,且校外培训应该不仅仅在教室当中,游学、去专家实验室参观等等都是校外培训的形式。他也提倡应该发展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校外教育,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也可以建立少年宫、青年宫等,社区可以引进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社会服务,这也是对校外教育发展的一种补充。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培训机构从业者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核心是教育”,培训机构需要把眼光放的更加长远一些,不应该只紧盯着校内的孩子,可以多多注老年人的兴趣需求发展等。家长代表安柏补充,很多家长也需要一些培训,比如怎么跟孩子沟通,时间管理,疏导孩子负面的情绪等。
家长代表、教育类公众号“海淀花生妈”安柏
安柏:欢迎来到搜狐教育《智见》沙龙,我是主持人,也是家长代表,海淀花生妈安柏。校外培训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的课外时间被校外培训所占据,家长累孩子也累,我们的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想问一问我们的专家,您的孩子是不是在上校外培训班?
高书国:我的孩子已经大了,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原来很少上,一个是不多,另一个是我觉得我们家庭有比较好的教育能力,所以也没有让孩子过多的去校外辅导班去学习。
郑德林:他的女儿非常优秀,在德国拿了建筑方面最好大学的最高学位,学位是硕士没有博士,目前在德国工作,没有怎么上辅导班,孩子的发展也非常好。我是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目前都在比较有代表性的创新学校读书,有没有辅导班?小儿子应该是有辅导班,但是这个辅导班都是非学科的辅导班,比如说足球这些兴趣类的,这在周末的时间他还是跟大家一块玩一玩挺开心,但是学科类的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