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在抖音谈养老:老龄化社会已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

2021-09-01 10:41:04 作者: 大学教授在抖

仝利民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老年服务与保障的学者之一。2001年,他在日本取得社会福利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至今。他说,老龄化是个世界性难题。对这个问题,这两年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和相关科技让他看到了希望。同时,他也认为,部分年轻人和老年人,还没有意识到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什么。去年,他开通了一个抖音账号,科普养老的基本常识,也试图增进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理解。

老人养护之难

仝利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养老之难,是在上大学时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仝利民到日本留学,社会福利专业的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养老保险方向的研究生。此时的日本步入老龄化社会已久,有着成熟的养老保障制度,但也一直饱受养老护理人才短缺的困扰。由此带来的问题,仝利民在实习时深有体会。

那是一家老年特殊护理机构。所有正式工作人员都通过了护理服务士的资格考试,本科毕业年轻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每天,他们要给所有老人喂至少两次饭,清理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喂药,洗澡。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可仝利民光是学习喂饭,就学了三天。洗澡更是痛苦,几个工作人员给所有老人洗澡,一边担心老人着凉忙着擦干,一边自己热得满头大汗。

不论是在学校课堂上,还是在机构中,“老人第一”都被反复强调。可当护理员忙得脚不沾地时,也顾不得太多。为了不影响护理员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所有老人喂饭都有时间限制,有吞咽困难的老人也不能例外。

“说句老实话,这是很痛苦的事情,”仝利民说,“老人吞不下去,你还必须要让他吃完,否则他营养跟不上,又有时间限制。你到底用什么频率喂呢?”

他印象最深的,是帮一位90岁左右的老奶奶洗澡。对方说,太不好意思了,让你一个大小伙子来照顾我。仝利民回答说,没事,这是我应该做的。事后想起,老奶奶表达的不是感谢。“说老实话,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我的心情也很复杂。老太太认知这么清晰,她不会难受吗?她也难受我也难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仝利民说。

和仝利民一起工作的有位70岁的志愿者,已经连续十多年到这家机构志愿服务。闲聊时,老人说,等年纪大了,坚决不到养老机构中养老,因为养老机构中的生活缺少尊严。

“当尊严没有了,只能维持生命,价值到底在哪?意义到底在哪?”在护理院的工作促使仝利民思考起了这些问题。

“想要提高老人的服务质量,服务人员的人数要上去。这笔费用如果不转嫁在老人身上,就需要政府承担。”仝利民说,“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政府部门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上持续努力。”

2001年,他从日本毕业回国,中国刚刚步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的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

回到华东理工大学任教后,仝利民走访过许多养老机构。有些养老机构厕所中的安全设施和洗浴设备这几年才逐渐普及,至于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养老院外,独居老人独自在家中过世的新闻时有发生。

在老龄化程度更深、大量人口外流的农村地区,养老问题不容忽视。在中国,“老人照顾老人”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健康医疗领域智库型媒体“八点健闻”的统计,中国养老院中的护工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老年农民,年龄超过50岁的护工占养老院35%-55%的比例。他们的收入远低于保姆和月嫂,大多没有经受过正规专业培训,很多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和缺少社会保障。这些高龄农民工接受这种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也只是为了给自己挣一份养老钱。而养老院选择他们,则是因为入住老人的支付能力,不足以支付专业护工的费用。

养老是世界性难题。仝利民寄希望于科技的发展,这其中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他的构想中,独居老人的水表、电表甚至床垫、沙发和穿戴设备的数据都能被传输到一个平台中,检测老人的健康状况,甚至辅助分配护理员上门的时间,帮助老人选择养老机构。出行方面,有无人驾驶技术可以辅助。他甚至设想,有机器人可以解决老人的日常照顾问题。从其中解放出来的子女,就可以专注于老人的情感需求。他将这种养老方式称为“智慧养老”,相信这种养老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