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长城位于哪个地区?敦煌汉长城建造于什么时候?

2020-12-12 06:38:04 作者: 敦煌汉长城位

  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折腰墩的汉长城支线。跟着两千多年年月的消逝和风雨流沙的损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八成长城保存下来。其间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汉代长城保存最无缺的一段。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长城前史

  雄伟、绚丽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巨大发明。西汉时,华夏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打扰,加强边塞制作,对内安靖百姓生活,稳固中央集权,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易和友好来往,由令居(今永登)开端,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古国。这便是汉长城。

  长城结构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制作。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建筑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构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调查足迹之用,是一种防护办法。

image.png

  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这便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每座烽隧都有戍卒看守,遇有敌情,白日煨烟,夜晚举火,点着报警,传递音讯,所燃焰火远在三十华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无缺。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首要建在长城内侧。

  筑造结构首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当地,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有的残高10米左右。烽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构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还能够见到房顶陷落的遗址和残木柱等。

image.png

  烽燧效果

  烽隧的首要效果是举火报警,传递音讯,以防范敌兵的打扰和侵略,一起也为丝路上来往的使者、商队弥补物资。报警的方法首要是“举燔苣,燃积薪”。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及。即用芦苇捆扎成束者名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苣”的犬牙交错,长的达2.4米,短的为60厘米。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引火苣”。

  敦煌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存的“积薪”数量之多、保存之无缺为全国之最。有一座烽隧周围寄存的积薪多达十五堆,摆放十分规整,天长日久,凝聚在一同,坚如化石。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长城、烽隧遗址中,保存着许多十分宝贵的前史文物。如“玉门千秋隧”出土的西汉纸,经考证,早于东汉蔡伦造纸170多年。闻名的“敦煌汉简”便是从长城沿线的烽隧遗址中出土的。它为研讨我国汉代河西区域甚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明等供给了新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