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盂兰盆节是什么来历?《佛说盂兰盆经》中如何记载?

2020-12-14 03:19:25 作者: 传统节日盂兰

  七月十五也是释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描述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释教认为供此具可挽救已逝去爸爸妈妈、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才智)后,想酬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观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遭受痛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非常悲伤,所以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可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没有进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法,哭着恳求佛祖协助救救他的母亲。

  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满意的日子里,敬设隆重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托他们的感神道力,才干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点拨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佛祖还说:“往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爱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集合一处安居,坚持戒律、洁白其行,于最终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错,于群众中发露悔过而得清净,自生高兴,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欣其安居满意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欣日、欢欣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爸爸妈妈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爸爸妈妈脱离苦海,得到高兴,以酬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释教区域,依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办超度历代宗亲释教典礼,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杂乱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逝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队伍中,所以,他送饭给母亲,却屡次不可。目连将此事告知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摆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挽救倒悬”),所以,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爸爸妈妈行禅定意,然後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释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寓意,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逸祖先罪孽,并发起孝道。

image.png

  交融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知道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归于民间俗信、道教与释教的说法,三者呈并排联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称号。自道教鼓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中元节”构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释教征用。

  释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欣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挽救在阴间遭受痛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我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其时依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重“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发起,将其定为一个风俗节日,其时其主要功用是供奉佛祖。

  仅仅到了宋代才发生了改变,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偶然,仍是道教附会释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认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称号。一起也因为其含义和风俗早已难以辨明,两个节日的风俗开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