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到底是怎么死的?关于司马迁的后代有什么争议?

2020-12-15 08:17:21 作者: 司马迁到底是

  《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观念,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一起,韩城市嵬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以为是太史公后嗣。他们自称,本来为司马姓氏,由于司马迁受宫刑,后人为避祸,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面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面加两点,成为“冯”字,并排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image.png

  韩城民间传说:司马迁由于李陵事情获罪后,其族员多改姓避祸。或将“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将“马”加两点改姓“冯”。所以,芝川镇西塬上徐村同姓、冯姓的人,都是他的本家后嗣。

  持“山西河津说”者以为,自古以来,龙门(包含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当地。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土”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并且那里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司马迁的故土陕西韩城有两座司马迁祠,一处名“汉太史司马迁祠”,另一处名“汉太史遗祠”。两祠相隔3.5公里,均坐落在韩城前史名镇芝川镇邻近。素有“文史之乡”美誉的韩城徐村,居住着许多姓同或姓冯的我们。两千年来他们遵奉“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遗训。每当清明时节,他们便怀着忠诚敬仰之情,三五成群地来到“汉太史遗祠”,为司马迁祭祀上坟。听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的后人。其间原因,得从“李陵事情”说起。

  司马迁因“李陵事情”惨受宫刑。为了完结先父的遗愿,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委曲求全,在困厄失意之中发奋著书,总算完结了永存的史学巨作《史记》。因《史记》对史实据实实录,在称誉汉武帝积德行善的一起,也呵斥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善良”,听说武帝取《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阅看,多见讽刺之语,“怒而削之”。后来宣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注《史记》,取《封禅书》的内容补《今上本纪》(见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东汉卫宏《汉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

image.png

  司马迁有一位叫任安的老友,因“戾太子事情”被斩。狱吏在搜寻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信件——《报任安书》。信中告知任安,他之所以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后还坚强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结《史记》的著作。汉武帝见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毁谤,司马迁遭受虐待,不久死去。

  据传说,沉痛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字与仲)、司马观(字何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土韩城。司马迁族员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招集主事人一起协商,决议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标明“高门之续”;后又忧虑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或说仅余二人)涵义,暗指司马迁有两子,即长子司马临,次子司马观,以标明司马氏宗族后继有人。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后嗣逃匿“徐村”后,为祭祀祖先司马迁,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现在,“汉太史遗祠”仍然无缺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image.png

  从此,司马迁的子孙便别离姓“冯”和“同”了。现在,每当清明节,前往司马迁坟前拜祭的人群中,有不少就是姓“同”和姓“冯”的。听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的后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