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金城有很多的古老传统,历经千年流传现在,本地人知道的都很少

2020-09-29 23:23:53 作者: 古金城有很多

唐槐·明榆·左公柳 古树,既是一个地区的历史遗产,也是一个地方的民俗景观。 据有关部门统计,兰州市区共有古树12种,3400余株,其中唐槐、明榆、左公柳最为著名。 唐槐,是指种植于唐代的古槐,最有代表性的有今工人文化宫和张掖路牙病防治所的古槐。

工人文化宫内的古槐共有3株,东西两廊旁各有1株,另一株在西廊以西,呈一字形排列,身围都已超过5米。树冠如伞,浓荫匝地,虽阅历千年,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每到花期,满树银白,和西院内一株明代文冠果树带有紫色条纹的白花相辉相映,显得格外动人。

兰州市民常扶老携幼,前来观赏,更有一些画家和诗人,或绘画、或吟诗,对唐槐百般抚赏,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画。 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东段的市牙病防治所,系原天齐庙旧址。

院内有一株唐槐,虽屡遭雷击,但生命力极强,被击去的残枝能很快长出新枝,所以至今仍躯于硕大,枝茂叶繁。树下曾立有一块石碑,碑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本庙十三世住持记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有蜘蛛为害,经雷击,知当时固已为空中伟干之古树矣。地方长老多传言系唐时物,明初去唐未才三百五十余载,谚云:‘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此时与形态考察之,当系唐槐无疑。”不料时隔160多年后,也就是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七月十二日中午,这株古槐又一次遭到雷击,据说这次作祟的是“蜈蚣”。到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初四,雷电又第三次“光顾”这株古槐。

据说这天,兰州上空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一道雷火从天而降,将古槐的一枝树枝从空挈去。等风雨过后,才发现它落在皋兰山后的一棵果树上面,而两地相距竟达20多公里之遥,可见雷电的威力之大。

五泉路东侧的邸家庄巷口,有一株粗大的榆树,有人推测可能是明肃王时所植。据邸氏后代考察,在邸家庄中间,即今兰州市党校院内,曾有一座邸氏祖坟,俗称邸家老坟。在老坟的碑记中,曾提到这株榆树。按墓碑的记载,邸氏原为应天府(今南京市人),先祖是朱元璋的亲族。朱元璋死后,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不久,朱元璋的第4个儿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用武力篡夺了皇位,并对朱允炆的亲族大肆杀戮。

邸氏先祖怕受株连,携带3个幼子出逃。当到应天府城门时,被官兵盘问,张惶之际,忽见门楼匾额上有“官邸”二字,便指“邸”为姓,这才得以脱身。从此隐名埋姓,辗转来到兰州。当他们行至五泉山附近时,已饥不可耐,无意中发现前面的一株榆树上,结满了肥嫩的榆钱,父子4人就以榆钱果腹,方免做了饿鬼。

据此推断,在肃王移居兰州以前,也就是公元1399年以前,这株榆树就已经存在了。 兰州现存数量最多的古树要数清代的“左公柳”了。左公柳,是指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在进军途中,命三湘丁勇“自泾川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尤其是“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仅在长武至会宁的300公里驿道上,就栽树26.4万多株。并在沿途张挂榜文,告诫人们“勿剪勿伐”。

所以,“从西安经兰州,一直到新疆,开辟了一条3000多里的宽阔大道,两旁柳树,青容俊貌,袅枝飘飘,夹道以伴行人,蔚为大观。”杨昌濬曾有诗赞曰:“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兰州境内的左公柳分布极广,如游人能到五泉山游玩,便可看到一株株青枝叶茂的左公柳,柳枝袅袅,似向游人致欢迎礼。

肃本《淳化阁贴》 肃本《淳化阁贴》的祖本,是宋刻《淳化阁贴》。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太宗赵光义诏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宫收藏的历代墨宝编纂、摹刻在枣木版上,汇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贴。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