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何宋代以前,中国人对读书没那么痴迷?

2020-09-30 00:02:30 作者: 万般皆下品唯

2.习武实为寒门飞黄腾达的捷径

说到读书的成本高昂,除了金钱的付出外,前途的错付才是更重要的方向,寒门从军只要恰逢其时,勇猛加上智略,从汉代开始起军功就有一套完整的分封体系。

这也是宋以前武风鼎盛的根本原因,从军是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方法,看起来比念书靠谱百倍,张飞那样的豪强,把家财变卖,成为武器部曲,虽然随着先主流浪半生,晚年在蜀汉也是贵为公侯,要是去读书,首先杀猪的商人报名报的上还是两说,就算读上了,成绩不好自然怨不得别人,成绩好了还得打点宦官大臣,才能得到入仕的机会,如此婆婆妈妈的轨迹,又有多少汉子耐得下心来。

从汉到唐,不说那些如云的知名武将,就是南朝那些开国的皇帝,从刘裕开始哪个不是执掌军权的武夫,正常读书,那些次等士族,末等士族的子弟,哪个可能有刘裕这样的成就。

3.宋以前文臣的极限

宋以前读书做文官,从工资的角度考虑,也是不经济的,宋对文官薪资的补贴,出差优厚的报销待遇,都是宋朝文官底气的来源,那些富商大贾守着状元郎的榜单,求着出嫁女儿的场面,宋以前是绝不会发生的。

古代武将的一掷千金,才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几个著名的富翁,跋扈的官员,几乎没有文官的身影,萧何,陈平这样的顶级文官,工资待遇也就是那么回事情,更有汉代的基层官员,连温饱都困难,这种不明朗的就业前景,自然让广大读书人,没有那么痴迷于书本之中。三.儒学仍未成为绝对主流

1.汉代儒道法的分立

武帝虽然以儒为尊,其实外儒内法,而汉初的几个皇帝,都是以道家的治国理念来管理国家的,这样的大环境,让读书其实在宋以前也分为了很多流派,汉除了儒家经学,很多道家的读书者,都是隐居山林中,潜心学问的。

哲学思想的百家齐鸣,造成了人们对所学内容都有反思的意味在里面,痴迷在学习中的意义被质疑所取代,大量道家如五斗米教甚至黄巾教的兴起,和儒家的学问一起充斥世间,人们没有统一的哲学标准,痴迷自然也是罕见的。

2.魏晋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兴起

佛教在南北朝,玄学在魏晋都风靡一时,这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怎么可能产生过度痴迷儒学的人物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什么不能是佛经中自有黄金屋呢?学派林立,空谈风靡成为了时代的特征。

而玄学的特点是悟性,他不像后世的理学一样在于博览群书,他是一种哲学思辨的技巧,我们看到的竹林七贤每天喝酒学驴叫,哪个下死工夫去钻研书本,这还是魏晋顶级的读书人,这样的氛围怎么会产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人呢?

博览群书对于玄学来说,本身甚至都算不上一种正面的肯定,毕竟玄学是重感悟轻钻研的。

3.理学垄断才是全民学习高潮的基础

国家肯定文人的重要,统一的儒家一枝独秀的学术氛围,大量书院的普及,这才形成了全民读书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是正循环的关系,书院越多,读书的人越多,作为统一教材的儒家理论的神圣性越凸显。

国家对读书人和文官的重视,又造成更多的人去读书,这种循环已经非常类似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了,宋的科举成为了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

配合对武官的削弱,除了读书减少其他通道晋升为官员的可能,宋的一套组合拳下来,产生的才是空前昌盛的文风,这很可能是统治者故意为之的,对文官的纵容,对读书病态的推崇,客观上大大的提高了宋朝统治者统治的安全。一个九岁的孩子说出万般皆下品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结语:

为什么宋代以前,读书人对读书没有那么痴迷?或者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宋代读书人对读书那么痴迷?

答案呼之欲出,宋庞大的科举基础,相对前朝公正的取士态度,对状元郎的爱护,殿试皇家恩泽的显露,这一切都是好男要读书的活广告。在宋朝不但要读书,并且从小就要读好的书院,宋代大力的推崇这一套读书的体系,都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甚至是宋整个统治维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