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宋朝是中国文风最昌盛的朝代,重文轻武的国策,一个成功的书生名利财色皆收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读书成风,人人好学的现象。
科举规模的扩大,运营之时对于门第的宽限,殿试的巨大荣耀,这些都造成了宋朝读书几乎成了改变人生轨迹唯一的途径,特别对于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书生来说,书读的好,便能进入高级书院,就与现在考上清华北大一样让人艳羡。
然而宋以前的朝代,读书首先是士族阶层和门阀的特权,教育垄断,在唐以前是非常突出的存在。读书在当时基本属于贵族的活动,隋唐虽然开了科举制度,却在录取人才之时,受到大量的门第等因素的制约,习武的道路,从军的道路在当时也是飞黄腾达的重要途径,总之,读书在宋代以前,还没有达到全民狂热的程度。一.宋以前门阀和士族的知识垄断权
1.从刘备读书看汉朝的读书环境
刘备和公孙瓒作为同学,在卢植老师手下共同学习的桥段,是刘备以后成为平原县令的重要伏笔,而在古代能到名师手下读书,门第,刘备的这个刘姓,就是重要的原因。
那是一个家门大于财富的年代,刘备已经窘迫的卖草鞋了,却还是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力,而很多经商有成,家有财富的人家,却不能够让子侄求学,汉代大量的经学界名人在河西走廊等地带开设学塾,弟子都寥寥无几。
他们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生活下去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学习的总的氛围是小资的,小圈子的,很少有人因为读书就能顺利的走上仕途,那么人们对读书的兴趣自然就没有那么高了。
2.魏晋开始,门第决定一切
曹操的唯才是举,很快的被九品中正制取代,可见门第在那个时代,大大的超越了才华本身,高门大族哪怕目不识丁,也能顺利做官,而费了大气力,大钱读书的寒门子弟,除了特殊的机缘,很难进入统治者的法眼,虽然有读书修身养性的存在,但是功利是人的本性,读书的费效比那么差,怎么能入得了大众的法眼。
从士人集团到高门大阀,人按照出身被分了九品,寒门读书人不但不能用读书飞黄腾达,侥幸入了政坛在那样的险恶环境下,贫寒出身也成为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总之,人的才能在政治中完全没有价值,走文官的路子不如习武碰碰运气呢,刘裕等北府兵出身的豪强,就是以武入仕,比文官的独木桥路要好走许多。
3.隋唐:科举看重成绩以外的东西
隋唐的科举制度,看似解决了前朝进入仕途的不公正问题,然而大量的举荐现象和关陇贵族在取士时候的互相包庇,造成了隋唐的取士充满了徇私的氛围,除了武则天时期,每榜的前十名几乎都是被内定的,这又让人怎么能提起读书的兴致来。
而除了士和农的阶层,吏,商人等阶层连参加考试的资格也没有,这样狭隘的高考政策大大的伤害了普通民众读书的积极性,唐太宗自诩的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只是美好的设想。二.宋以前读书之路成本的高昂
1.宋的科学技术对读书成本下降巨大影响
在纸张被大量使用以前,在雕版印刷术被大量使用以前,知识在竹简上传播,成本是高昂的,大量的竹简储存和运输的不便,也造成了书本成为了奢侈品。
同时在统一印刷以前,不同的竹简记录的书籍内容是可能由于抄写者的疏漏而轻微不同,而教材的不统一在任何时代都是读书者的大忌,同时宋代纸张的普及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全国七千多所书院的诞生,这才是宋代文风昌盛的根本。
而宋以前的朝代,花费巨资读书还不便利,全民学习的风气被技术上的瑕疵牢牢的禁锢着,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各个经学流派往往为了书本上的字句差别而产生争吵,大大的影响了正常学业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