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一直被奉为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由此可见,这三人虽然没有结拜,但的确犹如结拜兄弟。
说到刘关张兄弟的惨死,那不得不说蜀国灭亡的导火索。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斩杀。张飞为兄报仇心切,殴打士兵,被叛将砍去了首级。大哥刘备一连失去左右臂膀两位兄弟,从而一怒伐吴,战败之后蜀国再无力争雄三国。而时至今日不少人称只因此人用了一计,导致刘关张个个惨死,但最终却被刘禅奉若至亲。
我们知道当年的诸葛家的势力不可小觑,在荆州地界黑白两道都认识不少人,这对于刘备图谋荆州的战略来说很重要。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江东为官,这对于日后拉拢东吴这个重要战略伙伴来说,是个十分便利的条件。诸葛亮擅长治军练兵,刘备之前在战场上屡屡失败。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军队整体素质太差,所以一个懂得训练军队的人才对他来说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诸葛亮擅长政治,并善于使用各种手段,能够为整个刘备集团的发展路线作出规划,制定出长远的目标和策略。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个量出山相助。出山后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之后刘备更是用鱼水来形容两人之间的关系。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不仅如此,亮与刘关张的死也有着某种的藕断丝连。
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镇守荆州之时攻襄樊,我们都知道荆州是战略要地,对蜀汉来说十分的重要。而关羽当时拒绝了孙权的联姻,又攻襄樊,这诸葛亮为明知荆州是自己隆中对策的要点,为什么不加以阻止。就算当时关羽在襄樊战场上威震华夏,那么后来从秋季关羽进攻樊城开始,到关羽被害的12月止。
整个战争时间跨度长达4个月之久,而在西川的诸葛亮却未向荆州方向增派一兵一卒。我们知道刘备取西川,诸葛亮留守荆州时配备了那莫多兵将,后来诸葛亮带主力部队增援西川战事,为何占领西川后没有再给荆州增调兵马,致使关羽孤军作战,腹背受敌,寡不敌众,败兵丧命,这其中诸葛丞相掌握兵权,自然难脱干系。
之后关羽被擒杀,张飞为了夺回荆州,并且为关羽报仇,决定亲率数十万大军东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到后来刘备作为军师,刘备为何不让其随军征讨东吴,特别是蜀兵遭陆逊火攻,刘备为何留驻白帝城,不敢回蜀,以至命丧白帝城。
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我们知道诸葛亮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这与他之前几次妙计出手相比,这样的结果他早就应该料到的。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首先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其次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面对不被重视,诸葛亮也只能让他们以身犯险,最后惨遭败果来证明自己的正确,但是在国家存亡面前这样做,实在是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