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长,一寸强,春秋时期“三其身”的长矛有何奥秘?

2020-09-22 01:36:48 作者: 一寸长,一寸

车战,是中国古代战争中早期的作战模式,其出现时间之早,几可追溯至三皇五帝之时。如昔年轩辕黄帝对战蚩尤,蚩尤作大雾,黄帝不能胜,风后遂作指南车,为士兵引导方向,而后大败蚩尤。

蚩尤与炎黄二帝为中华三祖,其三人所处的时代,为中国原始社会的末期。他们之间的故事,在后世逐渐被演化为神话传说。

不过,战车在当时的记载多见于神话传说,不足以取信,真正有史载的战车初次出现在夏朝,《墨子·明鬼下》一篇中载:“汤以车九两,鸟陈雁行。汤乘大赞,犯逐夏众,入之郊遂,王乎禽。”《吕氏春秋》中,亦有相同的记载:“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

《诗经.玄鸟》一篇中有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为商朝始祖的诞生添上神话色彩,故商部族一直以其为图腾,在成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后依然沿用。

后至商周时期,战车开始广泛应用于战场,车战可随之成为当时主要的战争模式。在周武王伐纣的关键性战役,牧野一战中,武王便是“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武王败商纣,之后定鼎天下,然周朝在历经三百余年后,在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手上结束,其时犬戎进犯,西周都城镐京陷落,西周自此灭亡。其后不久,周平王继位东迁,在各路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东周由此而始,春秋战国时期亦自此而始。

“春秋战国”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为东周前期,因为当时史书中多在春秋时节用兵,故名春秋,战国则是七国争雄的东周后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史上的大争之世,不仅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各路诸侯之间亦是纷争不断,为争夺霸主之位而频繁发动战事。正是因此,故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车战的规模急剧变大,由原先的数十乘,三百乘,到七百乘,四千乘,以至于万乘。(乘,战车的计量单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亦是国家国力的象征,一乘战车,有一车四马,隶属步兵初期二十二人,后增至七十二人,千乘战车,即有数万兵力,而所谓的万乘之国,就是具备几十万的兵力的庞然大物)

周制中,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诸侯国,万乘之国即周朝,后泛指大国。

车战的大兴,令车战的武器也有很大的突破,出现“车战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皆为长柄武器,其中戈形制最短,六尺六寸,按周尺约23 厘米计算,长约一米五;殳长一丈二,约两米八;戟一丈六,约三米七;酋矛,长两丈,约四米半;夷矛,长两丈四尺,约五米半。(五兵数据出自《考工记·庐人》)

《周礼·夏官·司兵》中载:“掌五兵五盾。” 汉代郑玄注引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对五兵的长度,《考工记·庐人》中也给出了解释:“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三其身,就是指三倍人的身高,而按照“七尺男儿”的标准身高,折合各代尺度综合,大约为165-175厘米左右,车战五兵中车战用的夷矛,长约两丈四,正好达到“三其身”的效果。(酋矛是战车中的步兵用矛,而夷矛则是战车上的士兵所用之矛)

现今出土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矛,刃部全长29.5厘米,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矛”。

为何其余武器都不愿触碰到三其身的底线,而夷矛偏偏要“三其身”,且还有可能超过呢?这正是因为战车的发展,商朝时,战车两驾,春秋战国时,战车四驾,在提高冲击力和加固、加宽车体的情况下,令车上空间变得充裕,所以当时车上的士兵已经可以两车接近、交错时进行格斗战,这也正是当时车战的主要战法。为在格斗中获得先机,长柄武器就成为车上士兵最好的选择,古语云:“一寸长,一寸强,正是此理。夷矛延伸至”三其身“的极限长度后,就能在交战时先攻击到敌手,不必陷入战车交错的错毂近身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