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1720~1805)是乾隆时期的内阁学士,书法家,人称“浓墨宰相”。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中的进士,那一年他31岁。进士又称为“天子门生”,由于刘墉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因此很受乾隆的赏识,于是乾隆就把这个“门生”留在了身边,从此他与和珅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
我们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君臣之间经常斗智,诙谐幽默的段子令人捧腹大笑。“乾隆命刘墉跳河”这件事就是其中的段子,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刘墉虽然妙笔生花写就一手锦绣文章,但长得其貌不扬,并且是个罗锅。
有一天乾隆有心要调侃他一下,看看他的反应能力。眼珠一转,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诗:“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好长眠。”
乾隆写罢,故意一本正经的大声说道:“刘罗锅接旨”,乾隆把写好的诗交给刘墉。刘墉不明就里,急忙跪下口中说道:“臣接旨”。
等刘墉接过诗一看蒙圈了,心想,这分明是皇上挖苦我是个罗锅。既然如此,我就不客气了,刘墉提笔也写了一首诗,然后交给了皇上。
乾隆一看,刘墉的诗是这样写的:“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银两万两。”
说实话这首诗不卑不亢,柔中带刚把皇上挖苦自己的话怼了回去,不仅如此,刘墉还白得了两万两白银。
原来按照清朝的规矩,凡是皇帝赐封了名号的官员,吏部每年要给2万两的赏银。
乾隆看到刘墉的诗后很佩服他的机智,但心中不服,他要想法扳回一局,于是引出了“乾隆让刘墉跳河自杀”的段子来。
乾隆是一个心高气傲的皇帝,不容许别人超过自己,这一点和珅最了解。
乾隆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每次都让和珅和刘墉一同写诗作赋,和珅每次都故意写错一个地方,目的就是让乾隆为他纠错,这样一来就显得乾隆比别人高一筹。
和珅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乾隆的喜欢,为了乾隆斗过刘墉,和珅为乾隆出了这个让“刘墉跳河”的主意。
等到第二天散朝后,大殿里只留下了乾隆、刘墉与和珅三人。
乾隆依照和珅的主意对刘墉说:“刘爱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关系解释有这样几句话我不太明白”。
刘墉说,“皇上哪句不明白”?
乾隆马上说。:“父叫子亡,子不亡”谓之何如?刘墉说:“此子不孝也”。
乾隆又问:“君叫臣死,臣不死”谓之何如?刘墉答道:“此臣不忠也”。
乾隆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说:“既然如此,我是君,你是臣,你必须听我的,刘爱卿,你去死吧”。
刘墉心中暗暗叫苦,原来皇上在这挖了坑,一抬头看到和珅抿嘴偷乐,心中明白是他搞的鬼,狠狠瞪了他一眼,和珅就当没看见。
刘墉愁眉苦脸站起身来往外走,走到门口回来了。
乾隆问“怎么回来了?”刘墉说“皇上还没说我怎么个死法呢?”乾隆想了想说,“你去跳河自杀吧,城外有护城河,去吧”。
刘墉转身走了。乾隆当然不是让他真死,如果刘墉不去跳河,乾隆就以抗旨不尊为理由,取消刘墉每年额外的两万两白银。
假如刘墉真的去跳河,他暗中派的保护他的人,就会马上把他救上来,刘墉就算输了这一局。
乾隆在大殿里坐等结果,大约半炷香后,刘墉又回来了,乾隆以为刘墉输了,于是问“刘爱卿怎么又回来了?难道要做不忠之臣!”
刘墉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我到护城河准备要跳的时候,突然从河里走出来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