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一下诸葛亮的“空城计”?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书中虚构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命他的学生马谡为先锋,并告诫他要在战略要地——街亭当街下寨。可是马谡自恃饱读兵书,自以为是违抗丞相之命山上结寨,结果失街亭被魏将张颌杀得大败。
此时司马懿带着十万大军杀到,诸葛亮只好退军。
但是退军要有条不紊的退,否则会被敌人从后面掩杀过来,这就需要智慧,也就是说即便退兵也不能让司马懿看出破绽。
诸葛亮在援军没赶到,城中只有老少病残的士兵时,想退来不及,想战没兵力,万般无奈之下在西城摆下了“空城计”。
讲真这是“一招险棋”,假如唬不住司马懿自己就死定了,除此之外别无良策。诸葛亮心想:司马懿疑心重,空城计就是利用“实而虚之,虚而实之”把他弄蒙。如果我紧闭大门,他肯定会命士兵强攻,西城指日可破。
如果我大开城门,他也许不敢轻进,肯定怀疑我城中有埋伏。想到此,诸葛亮自语道:“不管这么多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诸葛亮故意大开城门,让老弱残兵抱着扫帚扫大街,他自己则在城头摆下了古琴,两边各有两个书童伺候茶水。坐下来平心静气弹奏起了《十面埋伏》。
司马懿带军队来到城下时,命令部队暂停攻城,原地待命,自己一催战马来到了城下观察。
司马懿不敢太靠近城池,大约在城外800米左右,这种距离在当时没有望远镜情况下,看不清诸葛亮的表情。
书中说诸葛亮努力控制自己的恐惧心情,为了防止司马懿听出琴声中有颤音,他专门在琴下面压了一块石头。还说一曲弹罢,诸葛亮汗湿后背。
此时司马懿犯嘀咕了,孔明唱的哪出啊?难道城中无兵力故意为之,“不大可能,”孔明平生谨慎有余,从不弄险。司马懿边想边听琴声,他要从琴声中寻找蛛丝马迹。
听了一会,司马懿没有从琴声中听出慌乱的音符,所以认定城中有埋伏。突然“啪”的一声,由于《十面埋伏》的曲子达到了高潮,诸葛亮用力过猛,一下子弹断了一根琴弦,琴声戛然而止。
司马懿高度紧张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由自主大呼不好,拨马就往回跑,边跑边下令部队后撤40里。魏兵乱开了锅,后队变前队一口跑了50里地。
到这里有人会问,司马懿真的没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吗?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是和诸葛亮一样的军事家,军事家在遇到战事时怀疑一切是正常现象,这说明想得周到。
此时司马懿重兵压城,我就不相信他不试着攻击一波。十万之众,用一万兵力试探不就行了,如有埋伏后面的大军接应万无一失。退一步来说,损失一万兵力能探知虚实也值,接下来生擒活捉诸葛亮没问题,但司马懿为何撤军而不是攻城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司马懿不想活捉诸葛亮,换言之,司马懿不想弄死诸葛亮。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司马懿听出孔明弦外之音了,诸葛亮弹奏的《十面埋伏》表现了项羽走投无路的悲凉,就这样一个超级英雄被刘邦、韩信逼死了。
司马懿想了很多,项羽死后,韩信基本就没用了,接下来刘邦处处制肘、迫害和打压韩信,最后在长乐宫钟室杀了韩信。
这正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真实写照。
司马懿想到了自己,此时魏王曹操、曹丕已然去世,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当政。有道是:“富贵不过三代”,我司马懿之所以还没被曹睿一脚踢开,主要原因是魏国只有我能抵御诸葛亮的进攻,如果我弄死了诸葛亮,我也和韩信一样失去了利用价值。
这很容易理解吧?项羽不死,刘邦能舍得杀死韩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