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勋起义:本是戍边安民的唐朝军人,却走向了反叛朝廷的道路

2020-09-25 11:18:06 作者: 庞勋起义:本

他们一路上招降纳叛,待攻克宿州后,队伍迅速发展到六七千人。

公元868年10月,庞勋率队伍攻下宿州城。拿下宿州,徐州城近在眼前了。

队伍来到徐州城下时,由于庞勋所带戍卒都是徐州人,他的军队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没费多大劲就攻下了徐州城,并俘获崔彦曾、焦璐等人。

一时之间庞勋军队名声大振,队伍一下子猛增至十多万人。

后来军队打下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交界处的大量州郡,成功地控制了江淮地区,切断了江南的经济命脉,此时的起义队伍已达到20万人。

至此,庞勋领导这支队伍的性质改变了,他们由当初桂州的戍卒兵变,此时已发展为广大农民等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

庞勋队伍壮大原因: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阶级矛盾不断恶化,皇帝和官员的腐朽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及地主阶级的手中,农民负担十分沉重。

除了朝廷的腐朽和贪婪外,战争也连年不断。百姓遭遇兵燹,农民的住地变成了一片废墟,使得他们流离失所。

就是战火没有触及到的地方,但朝廷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各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了农民的头上。

走投无路的农民,他们为了生存,纷纷起来反抗,踊跃投军。

另外,由于藩镇割据,朝廷的控制力减弱,许多原先遁入山林占山为王的强盗,一看有机可乘,也都纷纷加入庞勋的起义队伍。

四、官军围剿

一开始戍卒的兵变,朝廷并没有多重视,等他们打下徐州,已经成了气候之时,才引起朝廷的重视。唐懿宗任命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泗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前来派兵镇压。

此时,朝廷重新作了军事部署,共派遣了近10万重兵对庞勋的队伍进行围剿。

官军分三路进攻,对庞勋队伍形成了合围态势。

经过几番交战,起义队伍坚持到公元869年九月,随着庞勋在官兵的围剿中战死,庞勋起义最终失败了。

庞勋兵败引起的思考: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庞勋开始起兵时,不像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他们至少都有一个明确的口号。

而戍卒们的兵变,当时只是处于一种群情激奋状态,一种急切回家的愿望所驱使。所以他们既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也没有提出战斗纲领。这点连“水浒英雄”都不如,梁山好汉们好歹还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帜。

所以说,庞勋带的一干队伍,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所以这支队伍碰到朝廷的正规军,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五、 结语

1、引起庞勋之乱的社会根源

庞勋之乱看似偶然事件,其实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唐朝后期,繁重的赋税剥削迫使农民逃亡,给地主阶级兼并土地造就了机会。

当时出现了一些地多、谷多的大官僚地主。如唐懿宗时的宰相韦宙在江陵有“良田美产,最号膏腴”,其谷最多,被称之为“足谷翁”。

这样一来,形成恶性循环。地主阶级的剥削对象和范围越来越缩小,被剥削的老百姓的痛苦势必越来越重,因此社会矛盾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

就是统治阶级内部,他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激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不仅使朝廷的政治更加黑暗,而且也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当时的翰林学士刘允章就给皇帝上书,指出目前的朝廷已经到了危机关头,而且这个危机是多方面的,总括起来为“国有九破,民有八苦”。

这“九破”是:终年聚兵,蛮夷之兴,权贵奢侈,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输税人少。

老百姓的“八苦”是:官吏苛刻,私债争夺,赋税繁多,所由其敛,替逃人差科,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