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2020-09-25 11:20:09 作者: 汉代的经今古

虽然这两种派别争论不休,但是在歌颂先圣先王、美化古代政治、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问题上还是一致的。这种争论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它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书·艺文志》

《后汉书》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正仇满论》

《史记》

《经学家法讲义》

等到王莽当政时期,为了篡夺汉室的江山,王莽提高了古文经的地位。并且把古文经作为自己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由于脱骨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和《毛诗》立于学官。后来又历《乐经》为博士、《周官经》六篇也立博士。

六艺之文,……《易》为之原,《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刘歆

在这一时期,相比于古文经的一步步发展壮大,今文经却在一步步的衰退。由于得不到政治势力的支持,今文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古文经

③阶段三:(东汉时期)今文经和古文经融合贯通。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后,取消了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有14位博士。古文经虽然不得立于学官,但是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实在这一时期就可以清楚的发现, 今古文经之争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争论,是一种政治势力和另一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东汉末年时,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容今文经和古文经,破除各家传统,遍注群经,得到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派的赞许。至此今文经和古文经实现了初步的融合,两者的斗争也就暂时的告一段落。

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范宁)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后汉书》

郑玄画像插图

2、清末——今古文之争的又一次高峰。

今古文之争在两汉达到高峰之后,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时间,在清末又一次达到了高峰。其实这两次高峰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清末面对着众多的新兴事物,人们的思想受到强大的的冲击。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又再一次掀起了今古文之争。与两汉时期不同的是,在清末时期人们的思想已经受到西方的影响,面对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差异人们更加理性。他们能够用一些近代化的思想来重新审视这种差异。在清末今古文经之争分为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派和以章炳麟为首的古文经学派:

①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派——提倡改革、反对奉天法古。

在清末康有为在政坛上是混的风生水起,他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主张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建立起一套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为了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康有为再一次举起了托古改制的大旗。因为康有为本来就是今文经学大师,他对今文经学的很多理念都是是铭记于心的。为了宣传他的变法思想,他把孔子打扮成了变法改制的先师。认为孔子是变法改制的祖师爷。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变法的阻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康有为先后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本著作:

《新学伪经考》:这本书也是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写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对古文经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认为《周易》、《尚书》这些古文经书都是王莽改制时刘歆编造出来的。这些古文经书和孔子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都是王莽的新朝之学,是王莽为了篡夺汉朝政权而伪造的。此外康有为还认为,东汉末年的马融郑玄之学也是王莽的新朝之学。并不是真正的古文经书。康有为的这些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实际。但是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为他的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始伪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于是夺孔子之经以与周公,而抑孔子为传,于是扫孔子改制之圣法,而且为断烂朝报,“六经”颠倒,乱于非种;圣制埋沦于雾;天地反常,日月变色,以孔子天命大圣,风载四百,地犹中夏,蒙难遘闵,乃至此极,岂不异载?——《新学伪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