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人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想用本族语言为何难以实现?

2020-10-05 20:04:37 作者: 满洲人作为帝

努尔哈赤之所以命人创造新满文,就是因为老满文具有太大的局限性,词汇量很少,而且会写的人少之又少。满洲人在入关以前,学习语言,也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根本不会用到文字。

更何况,入关以后,要教会全中国的人学满文那是一个极其浩繁的工程。

实际上满文就是依靠清朝这个强权而存在的,可它面对的是有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汉文。汉文的无限性,是创造辉煌文学的基础。而即使是努尔哈赤的新满文,词汇量仍然很少。它根本无法满足百姓们之间的日常交流。

满语之所以没有推行下去,其实就是它本身存在问题。它没有完整的结构统一体,又怎能与汉文较量。就算皇帝们强硬推行,可是连让百姓学习满语的合适方法都找不到。刚入关的时候,一共才那么点满洲人,就算让他们全都去教授满语,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2. 强推满文,容易造成四分五裂

当年秦始皇之所以提倡书同文,车同轨,就是因为他知道文字语言不同,久而久之,原六国必然又会进行独立。所以,自那开始一直到明末使用汉语的习俗从未改变过。

而满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在汉语官话已经成熟的时候想要将其替代,可谓是难上加难。

此外,汉语是表意文字,而满文则是表音文字。欧洲之所以统一不起来,这与大多数国家都是使用表音文字密不可分。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的现象非常普遍。

而各地的官员,之所以能够顺利的交流,与他们都书写同样的文字分不开关系。只有使用表意文字,他们才能够沟通自如。若是用表音文字,那么文字,很容易变成地方性的文字。

他们可能会分裂成操着不同语言的小国家。如果清廷执意的强推满语,那么也只有其中央朝廷内部能够流通。中国疆域辽阔,那么多的方言,根本不可能实现统一的发音。

随着时间的流逝,操着不同方言而又无法交流的偏远省份,必然会形成独立。

归根结底,还是满语的词汇量太少,同时中国太过广阔。就算清朝不惜使用武力,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对方言的彻底清除。

只有汉语这样的表意文字,才能够增加各地区的向心力。如果不是当年秦始皇高瞻远瞩,执意要求书同文,想必偌大的中国很可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分裂。正因为他,才让后世的每个帝王,都有了以大一统为己任的思想。

(三)、汉语汉字多瑰丽,清朝上层皆向往

清军能够入关,完全是凭借着他们精湛的骑射之术和骁勇善战,在冷兵器时代,这和文明程度并无关系。他们就连文字,都是后金建立以后刚造出来的。来到中原以后肯定发现这里要比关外好的多,同时也发现了汉文字的多样性。

要知道,努尔哈赤就对《三国》爱不释手,他的很多计谋也是从中学来。可以满文的词汇量,根本无法翻译这本著作。就算可以,文学性也会大打折扣。

1. 汉语的先进性倒逼着皇帝接受

从来都是低级文明,向更高级文明靠拢。不然当年的北魏孝文帝,也不会力排众议,执意要进行民族同化。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民族想要摆脱蛮夷的身份,就必须向汉人靠拢。单靠自己发展,恐怕不知道得多少年才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

而逼着自己被同化,就是改变民族本质的最好方法。而清朝的皇帝们嘴上不说,他们心里其实也明白,推行满语是根本进行不下去的。清朝君王们大都听不懂岭南地区的方言,而文字,则是他们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

皇帝听不懂他们的方言,但是能够看得懂他们写的奏折,而奏折的载体就是文字,这个文字,也只能是防止。倘若大规模号召各地的官员学习满文,短时间内肯定难以完成。再加上满文属于表音文字,具有很强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