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清时期:官服的出现就是等级的划分

2020-10-13 17:40:19 作者: 唐宋明清时期

为了区分地位,官员随身还必须佩戴鱼袋,随身配鱼的目的就是作为与朝君相见的凭证,二则是来区分尊卑的。

章服制度在唐朝也发生了变化,一旦官员退休之后,朝廷就要将衣服进行受贿,到了后期,鱼袋和常服相关联,"著紫者金装,著绯者银装"。

玄宗时期,佩鱼开始的范围开始变大,之后章服制度开始严格考核,并且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只有达到资格的人才能穿戴。

在唐代除了颜色和图案之外,还有腰间的配饰,根据上品到下品官的不同,腰带的颜色分别是玉、金、银、鍮石。

从简单的价值就能看出来顺序,越是昂贵的材料,佩戴在腰间,就证明这个人的官职越大,权利也就越大。

2."补子"更易区分等级

到了明代,官服开始变的更加精美,并且开始绣有大块的补丁,也被称为"补子",文官的补服以飞禽为主,武官的则是以走兽为主。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官府则采用的是,长袍马褂的形式,总体上延续了明朝补服的样式,纹绣飞禽、物绣猛兽。

跟明朝不符不同的是,清朝的补子相对较小,且多为黑、青、红为底,形成先后对比。根据"补子"的不同区分官员的等级。

公、候、驸马的图案都是麒麟和白泽根据品级的不同也都是根据明代的大致相似,没有什么变化。

只不过武官的官服上一二品绣的是狮子、三四品绣的是虎豹、五品则是熊、六品和七品则是绣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是海马。

三、身穿朝服,头戴乌纱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官服作为衣服的一部分,自然就是为了满足政治上的需要。

因为是身份的象征,自然十分重视官服的制度,产生了能够满足封建社会需要的服装,官服的产生,以示等级和权威。

等级不同乌纱帽上的珠子也不同

宋代的官服上并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样式,更加注重的则是配饰,且不同级别的官员不仅颜色不一样,更加体现身份的则是通过官帽来区分的。

在宋朝官帽两边都会伸出长翅,长翅的长度可以达到一尺多长。宋朝的官帽上一圈分为不同配饰,通过官帽上的配饰就能辨别出等级,所有的官员还必须佩戴幞头,也就是所谓的乌纱帽。

到了清朝最能体现等级的不是官服,而是官帽,人们通过官帽的不同来辨别一个官员的等级,不论君臣,军卒、差役都要按照规定戴一顶纬帽。

清朝的制度也非常的人性化,考虑到季节的问题,夏天戴凉帽,冬天戴暖帽,帽顶有"顶戴",后面则是孔雀翎,等级不同官帽也各有差异。

一品上面戴的是红宝石、而九品戴的则是镂花金顶戴,按照价值从上往下逐渐递减,也是官员等级和权利的递减。

从官帽上的材料就能看的出来,都是从上到下价值不断递减,等级越高的人头顶上佩戴的价值就越高,所以在清朝官帽的价值要比官服的价值更大。

官帽上的孔雀翎又被称作花翎,高端的花翎有眼,分别为一眼、二眼和三眼,其中三眼是最尊贵的,只有亲王或者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才能拥有的.

官帽对官员来说更是相当重要,能否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全靠官帽来进行体现,很多人一生也都在为了官帽来努力奋斗着。

不同等级配饰也不同

在唐宋明清时期,特别是在唐朝,为了奖励大臣们作出的贡献,对于服装上具有更细的规定。

在《新唐书》中规定,三品以上穿紫袍,带束金玉带,十三銙、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一銙以此类推,直到铜铁七銙,其中的銙就是其装饰作用的器具。

清代官服上的配饰最具有特点的就是"补子",补子主要在衣服的前胸和后背上,从补子的颜色和图案上就能分辨出一个官员的等级都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