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将亡,崇祯皇帝求大臣们捐钱救国,大臣们为何却见死不救?

2020-10-13 23:23:04 作者: 明朝将亡,崇

当然,也许你会说了:“捐献出身的官,不是也有好官吗?比如李卫!”

这一点,我当然承认,但这也是极个别的现象。对于大多数捐献出身的官员来说,他们捐钱买官,自然就要在这上面谋求更大的利益。

不过朝廷是绝对发不起高工资的,因此他们这些人也只能从百姓身上搜刮。但这跟他们当地主时对百姓的搜刮,两者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更具有所谓的“正统性”,受损最大的并不是他们本身,而是国家!

但你以为这些人会像君主想的那样,有什么真正的感恩之心吗?很显然,是不会的!

所以看到这里,你大概就能理解“捐献制度”的含义了吧!搞懂之后,我们再来回过头看一下崇祯皇帝劝捐的故事!

崇祯皇帝在当初劝大臣们捐款的时候,大臣们都哭穷说自己没钱,最可气的是崇祯皇帝的岳父,崇祯让他捐钱,他说没钱就算了,竟然还跑去给自己的女儿(皇后)哭穷要钱,转而再拿出一小部分来捐给崇祯,还表示自己是个忠臣。

结果,等到起义军打进城来之后,这些说没钱的大臣们竟然一个个都成了富翁,有些人甚至一口气吐出了几十万两银子。

所以你看,这些官员们并不是没钱,而是他们已经看到了明王朝垮台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因此这样的投资是不会有任何回报的。所以,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给予崇祯援助了。

当然,对于这些人来说,即便是王朝更替,对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影响,重新侍奉一个新主就可以了。

不过很遗憾,李自成进城后,这些企图献上自己的家财以换取性命和富贵的大臣们,其结局都不怎么好。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所谓的“捐献制度”,越是在帝国稳固,不怎么需要捐献资金的时候,官职和荣誉就越值钱,捐献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但到了江山即将易主,帝国亟需资金救命的时候,官职和荣誉就越不值钱,捐献也就毫无积极性可言了!

所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捐献制度根本救不了大明王朝的原因所在了!

参考文献:《明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国财政史十六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