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日军特别喜欢拼刺刀,恐怕只是现代人的臆想。
上图_ 行军中的日军
实战中的日军:没炮你还打仗?
日军小队一级以上是中队,由19人的中队部和3个小队组成,编制181人,相当于我军的连,但人数上有较大增加。中队往上是大队,大致与我军的营平级,但规模上却大于营、小于团,可理解为与我军的独立团相当。
日军大队中的机枪中队共有重机枪12挺,步兵炮小队有2门70毫米92式步兵炮。重机枪和步兵炮可由大队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配属到小队里加强一线火力。小队(排)一级便能得到直接炮火支援,这比很多国家的陆军都要超前。国军中除了少数德械师能够在连一级加强有迫击炮外,其余仍停留在步枪加机枪的初级阶段。
上图_ 日军使用92式重机枪
从日军的回忆录里不难看出,他们对重机枪和步兵炮是非常倚重的,如《东史郎日记》里便写道:“九月二十二日下午两点十分……由于敌人的密集射击,无法前进。直到重机枪和步兵炮的掩护射击开始之时,我们才又前进。”
“江岛少尉在怒吼:‘敌人的子弹根本没打中,狠狠地射击!’步兵炮发出了吼声。一发、两发……步兵炮不停地打。”
还有一段是描写进攻的:“配备在大快艇上的步兵炮吐出火舌,击中了城墙。一发、两发、三发,但坚固的城墙纹丝不动。几分钟后,大概是害怕了炮击的衡水县城的居民们,挥着赶制出来的太阳旗一溜排开在城墙上,表明了归顺之意。”
由此可见,日军打仗真正的惯用伎俩,是利用其强大的机枪火力压制对方,步兵炮、掷弹筒打掉对方火力点,然后步兵再通过优秀的射击技能一边开火一边推进,用最小的伤亡结束战斗。
上图_ 日军士兵的刺刀训练
德国:小兄弟你真不赖
和中国士兵相比,日军的营养保障更好,文化水平更高,再加上严苛的训练和武器的优势,日军拼刺刀的能力明显优于中国军队。有抗战老兵曾回忆,肉搏时往往我们倒下三四个人,才砍死一个小日本。一定的史实基础,再在加上“抗日神剧”的推波助澜,总会让人觉得日军动不动就爱拼刺刀,甚至是只会拼刺刀。
其实,从抗战中鬼子的日记和回忆中不难发现,日军在和我军交战时总是强调尽量发挥火力优势而避免肉搏。八路军在神头岭战役后的总结报告中也提到过这一点,日军是很少发动刺刀冲锋的。
真正喜欢拼刺刀的,恰恰是中国军队(包括国军、八路军、新四军)。由于我们在武器装备特别是火力配置上与日军相差悬殊,因此通过尽量接敌实施近距离作战以迫使敌人“投鼠忌器”而不敢使用重火力,就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上图_ 《1915 剑术教范》中的突刺训练
上图_ 《How to fight like a jap》中的直突训练
很多人还会有另外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较西方主流强国如美、德、苏等要差很多。如果从陆军的综合硬件实力看,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二战中德军标准的一个步兵连,只有12挺机枪和3门50毫米迫击炮,美军步兵连则装备有3挺重机枪、12挺轻机枪、3门60毫米迫击炮,和日军中队一级的支援武器基本相当,且日军还有掷弹筒这种“独门利器”直接配属到小队(排)中。日军每个师团拥有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90门,70毫米以下口径火炮448门,而德军步兵师对应的数量则为207门、81门,可见德军只是在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上占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