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文化——博古奇穴

2020-10-14 12:08:33 作者: 传统养生文化

《博古奇穴》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顺其自然、整体相关、动态平衡、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思想为核心,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了一套关于摄生、持生、大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一系列治未病理论与方法,并以针刺、按摩、推拿、古穴、经方等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以及一套非常完整的因病施治方法,从治未病到治未病,有着十分丰富而详实的个案实践和理论基础,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道的思想,道合理而密切相关,殊途同归。《博古奇穴》诠释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博古奇穴》传人不服药,不引针,不施法。聚集天地之气,引灵气,以穴和脉,治有缘人之疾。不懂规矩的人,不会学博古奇穴;不懂规矩的人,不会此法早期传世,有幸得到中医局局长、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的首肯和高度评价,既是“博古奇穴”的新生,又是中华众生的化身。

中医学是一门生命智慧与生命艺术的学问,古人称其为“生具”。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实践者和完美化身。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真谛,在全民倡导大健康的时代,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将被赋予博道回元的新生!

元医书戴良的《九灵山房集》中说,医家以活为本,所以最接近吾儒道,结合得很紧密。但到了唐代,将医术列为一项技能,许多人不再去学习医术。甚至连医家也只诵诵《成语》、守《论语》,对某些方面,极少深入探讨,也不求圣贤之意,因而也无法博采众议。由此,唐代以后的医学发生了变化,儒者不学医,医者不通儒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医者必大德”讲的是医者具有儒家文化的内涵和境界。今日孝道、弟子规、人伦、天人合一等等,都只是启蒙教育的开始,要医治众生,天下无病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物有其始,事有其终”的思想在《大学》一文中特别强调,必须搞清楚“物有其始”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之道。文章说“其本乱而末治者,不为也!”天下皆乱,末如何能治?《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天下之大也也。为中和之天,焉为天,万物育焉。把握天地的“大本营”、“达道”,即“中和之道”,天地会正常运转,万物会繁荣昌盛。中医学在治疗“未病”和“已病”时,都强调强调要“知之为之”,“治之为之”。正如《吕氏春秋》所言:“生而阴阳合,暑热燥湿,四时化,万事之变,不为利,不为害。也就是说,阴阳热变,有利也不利,不能总见利而不见害。圣贤就是要能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以求人生的美好。以人为本,追根溯源,循经遵道,顺从天地自然法则,取灵之气,治实之疾,调脉以穴,博道回元。

「凡养生之事,莫若知之,知之则疾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也,变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府也。治病救人的道理。”这些观念和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如此,医患关系才显得尤为重要。儒学强调知本治本,这是中医学思想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原序》中说,现在很多人“崇饰其末,忽弃其本”,结果就是“生而不厌”。

中医药学中的“病不治而治之”、“养内慎外”(内养元气,外慎邪气)、“三分治七分养”等思想,都是儒学知本、治本、立本的体现。中医学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法自然、清静无为、刚柔相济等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洪流中“博古奇穴”,不仅要重塑启蒙文化教育的本源,承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以博古奇穴追溯生活本体博道回元。祝世界苍生无病,树木民族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