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何不选择南逃?司马睿和赵构都成功了,他却被群臣给拦住了

2020-10-15 20:06:50 作者: 崇祯为何不选

李自成大军打来的时候,周遇吉在代州地区遇难,大同总兵姜瓖等人举手投降,眼看着李自成就要打进北京城了。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的确是想过南下避难的,而且这也是最合理的方式,毕竟自古逃跑避难的君主不在少数,基本都能维持半壁江山。

可是大臣们表示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在谁都不能支持逃跑。谁支持皇帝难逃,那就是把祖宗江山丢弃给了反贼。换句话说,大臣们可以南逃,唯独崇祯皇帝本人不行。

一、绝大多数大臣为了面子反对南下,从而害死了崇祯。

早在多年前,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的时候,被瓦剌人给抓走了。这个时候有个叫徐有贞的大臣,就提出了南迁的想法。

因为在徐有贞看来,朱棣老爷子当年在南京城留下了一整套领导班子和管理系统,只要小太子南下,可以直接上班,可以省很多事情。可是这个时候于谦却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于谦不仅反对南下,而且和周太后商量了一下,把朱瞻基的庶子朱祁钰立为了皇帝,并且坚决抵抗瓦剌人的进攻。瓦剌最终没能打下北京城,于谦也因此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从此以后,大家都戳着徐有贞的脊梁骨,咒骂他是奸臣,差点因为他,葬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时间再到崇祯皇帝的时代,这一年是崇祯17年,也是崇祯最后一年做皇帝。面对山西地区节节败退的惨况,崇祯心里也是没底了。

他宣布天下勤王的命令,似乎没几个人愿意理睬,就连靠得最近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都迟迟没有前来勤王,到了这个时候,崇祯才忽然想起了当年袁崇焕飞奔前来勤王,是多么感人的画面。

珵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因遗陈循玉带,且用星术,言“公带将玉矣”。无何,循果加少保,大喜,因屡荐之。而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珵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循劝珵改名,因名有贞。---《明史》

事已至此,崇祯将南迁的想法提了出来,结果遭到了群臣的炮轰。为什么呢?因为这帮大臣们没有一个愿意做徐有贞,大家都想成为于谦。可是他们没有哪个有于谦的才华和勇气。

他们拒绝南迁,纯粹就是为了面子,现在谁支持崇祯南迁,那就是下一个徐有贞,就是下一个被人骂到死的奸臣。如此一来,谁还敢这么做呢?

二、南下大有可为,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

历朝历代,其实都有过迁都的想法,在国家危难之际,至少都保住了半壁江山。比较成功的诸如,西晋王朝覆灭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世家大族们纷纷南渡。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打算逃入四川,半路上杨贵妃碍事,就把她杀了继续逃亡,最终李唐江山得以光复。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蒋德璟致仕。癸巳,封总兵官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俱为伯。甲午,征诸镇兵入援。---《明史》

金人南下以后,灭了北宋,活捉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赵构南下以后,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持续一百多年。

由此可见,迁都避难,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曲线救国,如果失败了,当然就是欺师灭祖的大罪过了。

崇祯皇帝当时南下的话,具备成功的基础。因为南方全境包括北方的山东、河北地区都还在明朝的手里,崇祯手里的筹码还有很多。

在湖北有左良玉号称百万的大军,在福建有郑芝龙天下无敌的水师,在四川还有秦良玉这样忠贞果敢的女英雄所带领的川军,崇祯皇帝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惜因为他没有难逃,导致南明皇帝缺乏正统性,互相厮杀争夺正统权也就在所难免了。比如说左良玉集团和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朱聿键在福建建立的隆武政权,和朱以海在舟山建立的鲁监国政权,甚至发生过战争。朱聿鐭在广州建立的绍武政权,和朱由榔在肇庆建立的永历政权之间,也是剑拔弩张。每一个明朝宗室子弟,都想着能够在这个时候成为中兴之主,扶持他们称帝的那些大臣们也都想着成为有定策之功的元勋。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内部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让清朝捡了便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