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与仁爱皆为大爱,儒家与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2020-10-16 12:50:39 作者: 兼爱与仁爱皆

而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人之所以会发生矛盾,发生冲突,那是因为人总是会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将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区别开来,并且在利益的大小上付出执念,但如果人能够将自身与他人同等对待呢?那么利益也就不会是引起人们纠纷的问题了,人与人之间也就会和平共处了。

所以,他们的第一个矛盾点在于爱到底要不要有分别?儒家讲究要有等级,有分别,而墨家讲究不能有等级,不能有分别;这几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自然会引发争吵。

墨家观点揭露儒家的漏洞

儒墨两家的观点不同,戳中了儒家观点的要害,甚至揭露了儒家观点的漏洞;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学术,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辩,自然不会就自结束,只会愈演愈烈。那么墨家是如何揭示了儒家的漏洞的呢?那是因为墨家就儒家“区别的爱”这一点做了文章。

儒家的“爱自己”与“孝道”的冲突墨家说,既然儒家讲究差别的爱,那么人爱自己就一定会超过爱父母;这句话看上去没有问题,但儒家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学派,君臣父子是儒家伦理纲常中,所论述的重要关系也是儒家立世的根本。

墨家的这句话却将儒家本身的孝道给推翻了,因为问题在于,既然人爱自己要超过爱父母,那么当自身与父母产生冲突的时候,人会维护自身的利益,毕竟爱自己比较多,但在儒家的孝道观念当中,人是不可以这么做的,而且儒家本身也说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在家从父的意思就不需要我们再多说了。

大家都是清楚的,可是按照儒家对于仁爱的观点,人既然爱自己要超过爱父母,那么在家从父又有何道理呢?所以说在争论的过程中,墨家其实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这是有关于儒家立世存世的问题,儒家又怎么可能会善罢甘休呢?

儒家的“爱”不涉及本性和伦理纲常,只是恻隐之心

对此,儒家进行了解释;儒家弟子说,墨家只不过是钻了一个空子而已,比方说,如果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着就要掉进井里,怕是每个人都会上去救吧!但是人上去救其实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救了一个不相关的婴儿,就能说明人爱这个婴儿与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吗?所以,儒家所言的爱并不涉及到人的本性,不涉及到伦理纲常问题,而只是一种恻隐之心。

儒家说,恻隐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要是人,或者只要是个好人就不会见死不救,在这个时候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已经不重要了?也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还去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同样的,在对待自己和对待父母的问题上,人们本能所考虑的自然也不是差别问题,而是本性当中的恻隐之心问题;解释了这一问题,儒家也开始寻找墨家观点的漏洞。

儒家利用“男女有别”的观点,反击墨家

儒家人说,人如果没有差别,那就没有礼义,没有礼义就不会有廉耻;就比方说男人和女人,难道不能有差别吗?当然要有,而且是必须要有,至少孟子认为是必须要有的,毕竟如果不讲男女之别,那么岂非人人都是禽兽了?而且正是因为男女有别才必须要男女授受不亲,这正是区别对待的本质。

此外,孟子为了不让墨家人继续钻空子,又说道,虽然男女之间有别,而且男女要授受不亲,但如果是你自己的嫂子掉进水里了,你拉还是不拉?孟子认为,当然要拉了,如果不拉,那就连作为一个好人的标准都达不到,又谈什么仁爱,谈什么兼爱呢?只不过是畜生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但哪怕是拯救了嫂子,难道就能够说,爱自己的嫂子和爱自己的老婆是一样吗?难道能够因为拉了嫂子这一次,就能够天天和自己的嫂子亲密无间吗?当然也是不能的。所以爱还是要有差别的,没有差别,这个世界也就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