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谓的区别的爱,并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人们的恻隐之心,也正因如此,孟子才会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从没有说过妻吾妻以及人之妻;但是哪怕不是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可当别人家的妻子掉进水里了,自己还是需要搭把手的。
这就是区别的爱与人们恻隐之心之间的关系。并非是说爱要有区别就一定不能突破这种区别,而是爱是要讲方式,也是要讲环境的。
儒家认为,墨家实现不了“兼爱”
而上述的叙述也就引发了他们之间的第二个争论,兼爱的可能性;当孟子论述了恻隐之心与仁爱之间的关系之后,自然也就表明在儒家的观点中兼爱不可能实施,毕竟爱自己的妻子和爱别人的妻子当然不能对等而论,如果对等,那么将是违反道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道德都违反了,就更提不到什么爱了。
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是不可能达成的,这等同于是否定了墨家的核心主张;两个学派又怎么可能不争吵呢?可是两个学派的这种争吵会有一个结果吗?答案是不能。
因为它们的主张其实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墨家所言的理想,人人平等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吗?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吗?而孟子所言的则是一种现实,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人与人之间自然是有差别的,而且这种差别更是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
讨论
儒家、墨家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其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孟子主张的有商量的爱,也就是仁爱是非常现实的,毕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至少在我们现在所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当中,爱就是有区别的,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和爱陌生人,绝对不可能同等而论,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爱都是有区别的爱。
孟子“仁爱”比墨子“兼爱”更适合现实生活
但那哪怕我们实施的是一种有区别的爱,能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就差吗?也不能,另外,“仁爱”的环境其实能够更好地符合现实生活,能够避免在某些不情愿的环境当中产生道德绑架,更容易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哪怕如此,我们也不能说墨子的观点没有道理,其实墨子的观念才是我们人人心目当中的理想环境,我们总说向往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甚至连狗都不咬人的生活,大家互惠互利,互相帮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过着桃花源里的生活,这不是我们每个人所憧憬的吗?
毕竟每个人都不想纠结的生活,也不想在每天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的道路上奔波,而墨子的观念不正符合了我们心目当中的愿望吗?所以,孟子的观念是现实,墨子的观念则是理想,我们不妨在现实生活当中更加贴合于孟子的观念,但也要往墨子所提倡的理想环境而努力,或许这样我们的生活就能够变得更好一点。
小结
因此,其实儒墨两家的争论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结论,他们讲的都有道理,只不过孟子是偏向于现实,抓住了道德的可能性,应用在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而墨子则是抓住了道德的超越性,将道德和爱,理解成了凌驾在现实和利益之上的另一种思想观念;事实上,这也是墨家观念当中的精华,我们常常说,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要求我以德报怨呢?但什么墨子就可以,在墨子的观念当中也就能够做到。
试问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德报怨,那怨恨还会不会存在呢?大概率不会了。所以墨家的观点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是也自有它可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