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国与国之间因为利害关系而不断,人与人之间也因为基本的生存关系而剑拔弩张,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也为了能够使各国之间和平共处,重新回到一个平等安定的年代,诸子百家提出了不同的救世观点。
我们从表面上来看,这些观点大多如出一辙,都讲究君主对臣民的爱,也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爱,当然,这种爱是广泛意义上的尊敬或者帮助,并不是狭义上的爱。
比如说墨家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而且这两种爱的解释也大体类似,比如孟子说尊贤使能,墨子说尚贤事能,意思都是一样的;再比如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墨子则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本质上都是要互惠互利,要相互尊敬,共同发展。
儒家与墨家,对“爱”的异同
那么观点类似的两家,按理来讲应该非常的融洽才对,可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墨家和儒家并不和谐,反而吵得不可开交。那么墨家和儒家为什么在几乎类似的观点之下还要发生剧烈的争吵呢?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所导致的呢?本篇文章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儒墨两家为何观点类似,却针锋相对?
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两家人对于爱的程度解释不同;通俗点来讲,就是儒家讲究区别的爱,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爱要分类别,分层次,甚至要分性别。但墨家不这样认为,墨家认为爱是没有界限的,也是没有阶级之分的,人与人之间生来平等,既然大家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要将爱区别开来呢?
儒家觉得爱也要有商量,墨家认为爱可以没商量;所以,这两家吵得不可开交;那么他们本身对于兼爱和仁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又为什么会对对方的观点持反对态度呢
墨家无私的“兼爱”
首先,墨子认为,爱是无私的,既然无私,那么就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也不能分亲疏贵贱、民族种族,无论是什么样子的人都通通地要爱;这样一种没有等级和差别的爱,就叫作兼爱,也是墨家所有观点中的核心,大概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博爱吧,就是统一的要爱。
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爱认为是强制性的,因为在墨子的观点当中,没有爱或者不行兼爱社会就没有办法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尔虞我诈,国与国之间就会鱼死网破,所以解决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们能不能进行兼爱。
儒家“仁爱”,有等级差别
而孟子则反对墨子的这种说法;孟子认为,爱是要有等级,有差别的,一个君子最爱的人首先应该是双亲,其次,爱民众,最后才是万物;孔子还说,君子对于万物只需要爱惜,而不需仁德的,对于民众只需要仁德,而不需要亲爱,而亲爱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狭义上的爱,只能够给亲人,首先是父母,然后是妻子儿女,之后才是所谓的人之老和人之幼,这就叫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也就是说,在孟子的观点当中,爱是要以远近关系来进行区分的,亲近的人就爱得更多,爱得更深,不亲近的人,或者关系不好的人,就爱得浅,爱得少,所以爱是有差等的。这样的一种有差别,有等级,而且有商量的爱叫“仁爱”。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观点
如此来看,儒家的这种对爱的主张反驳了墨家对于平等的执念;所谓兼爱,就是众生皆平等,也就是一种区分阶级观念的理念,既然大家都一样,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爱也需要一样,又为什么要讲究差距呢?为什么要讲究区别呢?所以对于儒家的观点,墨家也是反对的。
墨子说,当下的天下之所以会这样混乱,是因为国君将自己的国家与其他的国家区别对待,所以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纷争,才会有那么多剑拔弩张的战争,而如果国君能够将自己的国家与其他的国家同等对待呢?那利益问题还会是导致战争的根本因素吗?自然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