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方的丝绸与西方的玻璃本是老相识,它们曾在丝绸之路上多次相遇。原本应该携手同行,但丝绸之路上有太多的物品,它们仿佛在旅途中误入虫洞进入了不同的平行宇宙。对于丝绸和玻璃这两种东西方各自引以为傲的工艺,却因为不同的原因产生了隔膜。
东方丝国的“琉璃“崇尚文化
在中国神话中,织女是丝绸的守护神。但在上古时代有关织女星的神话可不是"牛郎织女"这样的小清新爱情故事。上古传说中的织女是中国最早的女性首领,在3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她是伏羲与女娲的生母,因她的盛世美名,北半球夏夜中最亮的星被命名"紫宫",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织女星。作为星空中最亮的星辰,织女星在古希腊神话中叫"天琴座阿尔法星"。
织女与琉璃的渊源又要追溯到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织女的后代女娲炼五彩石补天,五彩石掉落人间后成了"琉璃"。
"琉璃"是不是"玻璃",目前考古界一直未能定性。类似于玻璃的物品在战国时代就有"陆璃"、"流离"等别名。到宋代"玻璃"才成为主导的名称,又因清代的"琉璃瓦",人们又误以为"琉璃"是建筑构件的术语。"琉璃"在汉语中的命名因神话故事而诞生,也因为皇帝的喜爱一直被当作奢华的代言。而它与西方玻璃虽然采用了不同原料与方法烧制,但最大区别也仅仅是因为外观上的透明度。
无论是琉璃还是玻璃,在东方文化中,烧制玻璃器件都蕴含了天上的梦想。神话中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掉落人间成为玉石,女娲炼五彩石的"炼"字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梦想。烧制"琉璃"制品便成为了古人们对神明力量的向往。
西方传说中的"东方幻境"
公元1世纪,古罗马皇帝尼禄身批来自东方的丝绸观赏斗兽表演,因为近视,他佩戴了一件用翡翠精心打磨的单目镜片。虽然当时玻璃已经出现,并且通过丝绸之路流向了东方。但玻璃的烧制技术远未达到能承担光学使命的地步。
公元前1世纪,正是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进入罗马的时间。古罗马延续了古埃及与古希腊玻璃烧制的手艺,发明了玻璃吹制工艺。玻璃器皿成为了人们民间消费品。尽管如此,无论罗马人烧制出何等精美的玻璃工艺品,都无法抵挡住关于"神秘东方幻境"的魅惑。
《田园诗》中记载:"赛里斯人从他们那的树叶上采集了非常纤细的羊毛。"《自然史》中记载:"人们在那里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个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生的羊毛而闻名。他们向树叶喷水,冲刷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再由他们的妻子防线制造。在遥远的地区人们完成了这些复杂的工作,罗马的贵妇人才能穿上透明的衣衫走在人群之中。"
显然,树叶上的羊毛指的是蚕丝。虽然"赛里斯人"目前考古学上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位,但最大的指向都是中国。中国蚕丝文化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的仰韶文化,在同一时期,古埃及人也已经有了烧制玻璃的技术。这两种工艺诞生于同一时期,两个文明的在世界的两端都开启了各自独有的代表工艺进程。
虽然古罗马并非玻璃的诞生地,但吹制玻璃工艺的发明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拥有琉璃梦的东方丝国与拥有精致玻璃器皿的古罗马却在贸易往来上进入了不同的时光虫洞,从未正面相遇。
交错的贸易之路
虽然早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军事家庞培就已经将丝袍当作东方征战的重要战利品穿回了罗马,但中国与古罗马之间是否有过直接的贸易往来,至始至终找不到让人完全信服的有力证据。
"大秦"是东汉以后中国典籍对罗马帝国的称谓,中国与大秦最近距离的主动接触是在公元97年。《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永元九年,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当他抵达条支国准备渡海时,被安息海商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