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朱允炆不削藩,按照历史的经验推测,他大约就是在等死;朱允炆主动削藩,就结果看,有点像是在找死。但是,须知,朱允炆有正统的地位、有正规的军队、有一班子朝臣、有一众的地方官员;另外,这位新任的皇帝,还想有一番作为,他要怎么做呢?朱允炆即位之后,他要推行自己的意志,他肯定不愿意看到任何势力对自己掣肘。清除身边的隐患,这是大多数新任者加强权力、稳固地位的必然措施,难道,想要朱允炆例外吗?
就这些情况看,削藩,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虽然,结果是朱允炆败北。
但是,就削藩的过程分析,朱允炆并非没有成功的机会。
在这场权力争夺中,朱允炆与朱棣侄叔二人,经过四年的战斗搏杀,最终结果是:
大明王朝的第二个皇帝被自家人掀翻,叔叔取代了侄子,自己做了新皇帝。
这正应验了叶伯巨的说法:
一旦势力形成,再要削减其地、收夺其权,一定会引起藩国的不满怨望。
朱棣不仅仅是不满怨望,他所做的,是马上起兵,重手出击,对抗朝廷。
而且,在藩国强大到可以推翻朝廷时,朝廷倒似乎成了相对的弱势者。
就此一场权力的争斗来看:
朱元璋在试图改变“主弱臣强”的历史现象之时,却真真造成了自家人的“尾大不掉”之势。
关于分封藩王,可以说,朱元璋即位所做的这一改变是不成功的,他的考虑是有漏洞的(无论如何,朱元璋肯定不想有子夺孙位的事情发生。)。
叔侄争权收场,朱棣登位。
执掌大权之后,朱棣并没有吸取教训。
(本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