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不死,朱棣敢反?但凡朱棣有一丁点理智,他也不会自寻死路

2020-10-22 19:21:24 作者: 朱标不死,朱

朱元璋清洗旧官僚的明初四大案分别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我为什么要这四大案的时间列出来并标黑呢?因为这四个时间实在太关键了。

这四大案不是朱元璋喜欢杀人的铁证吗?这我不反对!但为什么朱元璋要选择这几个时间点制造惨案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太子朱标,太子朱标是洪武十年开始参政的,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了,也就是朱标一死,第二年朱元璋就制造了蓝玉案,值得一提是,朱元璋此时也接近人生尾声了。(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又汉光武、唐太宗定天下时,方年少,计身老则诸功臣已皆衰殁;宋太祖年虽长,而恃有弟可以驭诸臣,故皆务保全。至明祖则起事虽早,而天下大定,则年已六十余,懿文太子又柔仁,懿文死,孙更孱弱,遂不得不为身后之虑。是以两兴大狱,一网打尽。此可以推见其迹也。

从清朝人赵翼的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老朱家顺利交接班的问题考虑得十分长远,也十分忧虑。一个想长治久安的皇帝和忧心忡忡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作为一个父亲,经历了多少人间苦难、大起大落,就有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稳定、健康快乐。

历史上,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培养是煞费苦心的。洪武十年,在自己还青春鼎盛的时候,就让朱标参政,既积累朱标的威信又锻炼朱标的能力。但是朱标可是没法像他老爹那样铁血强硬,毕竟他爹披坚执锐一路杀出来的,身上自带杀气,朱标身上只有书卷气。朱元璋边锻炼朱标,边观察朝局,暗中分析、考虑,开始给朱标铺路了。就如朱标“气势汹汹”地责问他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时,他拿出一根荆条,把上面的刺一根根地拔掉,然后意味深长地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你以后执政拔刺!”

洪武十三年到洪武十八年这五年内,如此密集地发生了3次大案,且株连甚广,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要彻底打击那些对“废除丞相制”不满、甚至心生反抗的文官集团,很大程度,也是一个父亲在尽自己所能在为儿子搬开绊脚石。

有消亡就有新生,被撸掉的旧官僚所产生的空缺,由太子负责选拔,几番换血下来,朱标在朝中的势力和威望想不高都难。这也是朱标当太子期间威望和名声极好的原因。

但人算不如天算,朱标英年早逝了。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精神上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也直接宣告朱元璋的政治安排要做调整,这就牵涉一个重要的历史大案——蓝玉案。

朱元璋前面杀功臣,很少对武将集团动手。因为武将集团和他老朱家关系比较亲密,交情也过硬,也朱元璋用来给朱标以后保驾护航的。举个例子,蓝玉本身就是朱标的亲密战友,朱标的岳父是常遇春,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对朱标的忠心程度更是毋庸置疑,蓝玉曾在某次北伐归来的时候路过北京,观察了朱棣。回京之后直接提醒朱标,朱棣有反意,要多加提防。只是朱标因兄友弟恭的说辞回绝了他。由此可见,蓝玉和朱标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这种皇室内部继承的事也可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随便提。

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把皇位继承权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不是不行,但是朱元璋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像培养朱标一样培养他,只能在自己死前,釜底抽薪地帮他降低风险,所以蓝玉这样的老将名臣该出来背锅了。蓝玉对朱标十分忠心,那是因为朱标的能力、威望、关系都在那里,那么对于朱允炆这样一个毛头小子,蓝玉会不会忠心耿耿呢?朱元璋并没有把握,也不行花时间精力去试探了,直接“斩草除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