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秦所见
公元前262年至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大良造武安君白起阵斩赵军二十余万,之后又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余万,赵国精锐大军四十五万灰飞烟灭。白起在短暂休整后,率三十万善战秦卒向邯郸进兵,意在一战灭赵。
赵孝成王紧急召见群臣,商议存亡之策,打是一定打不过秦军的,只有求和一途可行。最终赵孝成王派赵郝为特使,入秦商议议和之事,荀子应该也是这个时候作为赵国使团成员到秦国的。荀子以前从来没有去过秦国,他只听别人说起过秦国,大意是秦国法律残暴无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人穷困潦倒,秦政苛如猛虎。荀子就想去看看,这样一个残暴贫穷的秦国是如何击败文明繁华的赵国的。
《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公元前259年,荀子坐着马车入秦,一路上轻车缓行,细心观察秦国的风土人情,吏治民生,荀子跟秦国的百姓、小吏、官员、朝臣都有密切接触,且有愉快的交流体验。荀子的赵国使臣团在秦国路过,没有军队净道,没有百姓围观,秦国军民各行其事,对他们视而不见。荀子主动跟他们交流,发现秦国军民都知法守法,朴素老实,奸诈之徒基本上没有。
秦王政
荀子写道,秦国的百姓简朴淳厚,其音乐积极向上,无靡靡之音,人们的穿着整洁大方,无奇装异容;百姓们敬畏法律,服从官吏的管理,秦国的老百姓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上古良民啊!
荀子也进过官府,他写道,秦国的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粗疏草率,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官吏啊。也就是说秦国官吏敬业守法,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庸官滑吏。反面说明山东六国的官吏没有秦国官吏敬业守法。
荀子又写道:进入秦都咸阳,观察那里的士大夫,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秦国朝臣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地没有谁不明智通达而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士大夫啊。观察秦国的朝廷,当他的君主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时,处理决定各种政事从无遗留,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古代圣王治理的朝廷啊。
在秦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荀子放下了心中的偏见与傲慢,他认为以前在六国听闻的“暴秦”之说,纯属污蔑之词,不足为信。自己到了秦国,从下至上的观察了秦国民风、士气、官吏作风、君臣操守,荀子认为秦国的治国理民政策是最好的,山东六国的吏治民风跟秦国相比,差之远矣,怪不得秦国四代国君皆明君,四代国君均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秦国军队
三、入秦所思
自身安逸却治理得好,政令简要却详尽,政事不繁杂却有成效,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国类似这样了。尽管事实摆在眼前,荀子还是认为秦政有缺点,而缺点就是无儒!
荀子认为:纯粹地崇尚道义、任用贤人的就能称王天下,驳杂地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就能称霸诸侯,这两者一样也做不到的就会灭亡。也就是说,在荀子眼中,秦国仅仅做到了称霸诸侯的程度,离君临四海还有较大差距,而山东六国作为诸侯必然会灭亡。